摘要:隨著人們對教學模式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學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而是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形式以使得課堂更加高效。本文以“對話式教學模式”為核心,采用文獻綜述法,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總結“對話式教學模式”中的重要教學實施條件,以及學生、教師、教材這三種重要教學實施條件在具體課題中的作用。
關鍵詞:對話式教學模式;教學實施條件;人教版初中《生物學》
教學模式的實施條件是指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境、教學時間等等。
一、 學生是對話式教學模式的原動力
(一) 有備而來
學生在對話式教學模式課堂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對話教學模式以交流、對話為主,這就要求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關系。要想將對話式教學模式充分應用,還需要學生具有視野的開放性,不再局限于教師給定的范圍,主動閱讀相關資料以找到更多的“突破口”。同時在做準備工作時要有問題意識,一邊準備一邊發現問題,以為課堂上的“對話”做好前置性工作。只有準備工作做好了,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才會有“高效”可談。例如,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學習“抗生素”此概念時,需要了解利與弊兩方面,通過查閱教材中“科學、技術、社會”這一板塊中的《“超級細菌”近在咫尺》,了解到抗生素的濫用已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提前了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辯證地去看待所學知識。
(二) 過程使然
關注學習過程是高效課堂的核心,在此階段學生需要做到以下工作。在“對話”中大家會產生思想、思維、智慧火花的碰撞,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別人,同時認真傾聽別人的想法和觀點。在此階段重點是要積極參與其中,為“對話”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不斷地形成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在解決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讓學生沉浸在問題之中,讓腦袋不停止思考;要進行理論探究和實踐思考,生物學科作為自然科學學科,在學習過程中要秉承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多重“對話”以后再依據自己的知識積累、人生體驗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學生的已有認知將烏龜劃分到兩棲動物,認為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就是兩棲動物,在學習過程中,隨著學生對兩棲動物概念的逐漸清晰,會發現烏龜的其他特征并不符合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然后會逐步地利用實例來驗證“烏龜屬于兩棲動物”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學生通過青蛙和烏龜都是卵生的判斷是同類動物,其他同學會反問魚類也是卵生為什么不屬于兩棲動物;有學生會發現兩棲動物將卵產在水中,而烏龜將卵產在陸地上;有學生會發現青蛙用肺呼吸的同學需要皮膚輔助呼吸,而烏龜不需要皮膚輔助呼吸。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追問和推敲,使得“烏龜屬于兩棲動物”這個概念逐步瓦解,建立新的概念“烏龜屬于爬行動物”。
二、 教師是對話式教學模式的加速器
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一個人傳道授業解惑,而“對話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多樣的。
(一) 教師是“合作者”
在“對話式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雙方是主體,雙方為了共同目的而交流,是一種合作的關系。我們強調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意在說明,在教學法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做到謙虛,相信學生,接受學生的觀點,與學生共同確立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與學生共同克服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二) 教師是“先行者”
雖然“對話式教學模式”是以“對話”的形式展開,但是在“對話”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例如,教師要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豐富或者減少;教師要對課程進行開發,在模式開展的初期可以進行內容節選,“先點后面”的循序漸進進行,當模式基本成熟后,可以進行模塊化、系列化知識進行;教師要注意將理論和現實進行有機結合,使得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維度得到良好貫徹;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備課,用“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的陳舊思想已無法應對新模式下的課堂,教師應該做的是“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成為一眼活泉”。例如,可以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的《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第二節《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組合為一個版塊進行教學;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組合為一個版塊進行教學;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六節《鳥》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章第四節《鳥的生殖和發育》組合為一個版塊進行教學。
三、 材料是對話式教學模式的助推器
“對話式教學模式”如果想要達到良好的效果,拓展材料的作用不可忽略,同時對材料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的內容以開放式為主,沒有唯一標準,對課本知識相關內容都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材料內容要進行合理的優化,簡單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學完成,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作為課堂上“對話”的重點,化繁為簡地使得材料可以被充分利用;材料的展示形式不局限于文字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圖片、視頻、音頻、演示等。
總之,每種教學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弊端,建議教師了解更多的教學模式,通過對比、分析、總結,在不同的課程內容中利用最佳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孟先梅.新時期語文教學模式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7.
[2]方元山.課堂教學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范靖.優秀教師教學反思的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宋洋,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