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X”主題閱讀是把優質的課外閱讀材料引入課內,由單一文本的閱讀教學走向多文本的閱讀教學。教學實踐中要確立好主題閱讀的議題,精心選擇與加工優質的“X”文本,抓住“+”的時機,巧用“+”的方式,實現最大的主題閱讀效果。
關鍵詞:“1+X”;主題閱讀;議題;語文素養
何謂“1+X”主題閱讀?它把優質的課外閱讀材料引入課內,由單一文本的閱讀教學走向多文本的閱讀教學,成為一種新語文教學。這里的“1”既指教材內的一篇課文,也指這篇課文的一個典型特征,稱為“議題”。“X”是指與這個議題相匹配的多篇文章。
“1+X”主題閱讀教學實踐中會碰到以下操作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一、 如何確立“1”?即主題閱讀議題的確立
(一) 指向文章主題
如《梅花魂》《桂花雨》,根據主旨可以確立議題為“思念家鄉”,《慈母情深》《看病》根據主旨可以確立議題為“母愛”。
(二) 指向寫法
如《唯一的聽眾》《別餓壞了那匹馬》兩篇文章有一個表達特點:伏筆鋪墊,那我們就確立議題為“伏筆鋪墊的寫法”。
(三) 指向體裁
如《坐井觀天》,可確立議題為寓言特點,《羿射九日》,可確立議題為神話特點。
(四) 指向人物
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人物議題“周恩來”;《青山處處埋忠骨》——人物議題“毛澤東”;《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人物議題“魯迅”。
(五) 指向作家
如《夜宿山寺》,可確立議題為“詩人李白”;《有的人》,可確立議題為“作家魯迅”。
二、 如何選擇優質的“X”?
優質“X”的形成要經過選擇與加工兩個步驟:
(一) “X”的選擇
“X”的選擇是在與“1”確定主題閱讀議題的過程中一起產生的,是根據教學需要,在一個議題的牽引下選擇適合課堂閱讀的文本。“X”的選擇要根據“1”的議題進行。
1. 從主旨出發選擇“X”
例如:《梅花魂》,根據“思念家鄉”的主旨議題,可以選擇X文本《月是故鄉明》《藕與莼菜》,《桂花雨》可以選擇文本琦君的《粽子里的鄉愁》。
2. 從寫法出發選擇“X”
如《刷子李》,根據本文寫法特點,可以選擇的“X”文本《表哥駕到》《張大力》《小抄寫員》,這三篇文章都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
3. 從體裁出發選擇“X”
比如:寓言《亡羊補牢》《揠苗助長》,根據寓言的特點,可以選擇“X”文本《守株待兔》《鄭人買履》等寓言故事,類似的幾篇寓言閱讀,學生對寓言特點必定有更深刻地認識。
4. 從人物出發選擇“X”
如:魯迅作品《少年閏土》,表現了一個見多識廣、熱情大方、健康活潑、機智勇敢的農家少年形象,但這樣的閱讀體驗只是得到一個片面的閏土形象,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也顯得單一。在學完這篇文章之后,可以引入《中年閏土》,也就是《故鄉》一文的后半部分,讀出一個拘謹木訥、窮困潦倒、孤立無援的中年男子。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巨大差異,給讀者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為什么會是這樣?是什么改變了一個人?能夠產生這種閱讀的思考與期待,是單篇文章所無法達到的。
5. 從作家出發選擇“X”
如:老舍是中國當代一位著名的作家,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作家筆下的動物”單元中就有老舍《母雞》和《貓》兩篇文章。除此之外,可以引入他的其他文章《小麻雀》合成一組,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中,發現老舍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及作者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對老舍這位作家的性格特點、語言風格、情感傾向等有了更多的認識,還可以推薦《小學生老舍讀本》。整個學習過程,就實現了從單篇到多篇,再從多篇到整本書的閱讀過程。這樣的閱讀,能夠讓學生比較深刻地感受作家的個性特點與表達特點。
(二) “X”的加工
“X”選擇后,還要對其進行加工,從而實現最大的主題閱讀效果。這個加工過程包括主題閱讀議題再聚焦、文字內容再推敲、文本長度再精簡等。要求要指向議題、長短適宜、難易適合、文質兼美、體式多元、適合在課堂閱讀,一定不能原文照搬,不顧長短,造成學生閱讀疲倦,那會適得其反。
三、 何時“+”?怎么“+”?
“1+X”并不是文本的簡單疊加,要思考“X”如何與“1”組合,何時呈現最有價值,發揮怎樣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 鋪墊式
課前誦讀與課文議題有關的好詞、名言、詩歌、童謠、美篇等,為學習新課做好鋪墊。如:教學《慈母情深》時,課前可以創設情境配樂朗誦《游子吟》。《雷鋒叔叔,你在哪里?》,課前可以誦讀關于愛心的詩歌。《伯牙絕弦》,課前可以誦讀關于交友的名言。
(二) 比較式
如:有一類寓言的特征是比較人物見寓意,《駱駝和羊》《小木舟和大輪船》,還有大家熟悉的《鐵罐和陶罐》《標點符號的爭吵》都是這類。通過這組文章,孩子們發現:它們都有人物之間的對比,每一組人物都有特點,各有特長。通過對比,學生還明白了“誰都不要驕傲”的文章寓意。這實際上就是通過1+X的比較方式,讓孩子發現并掌握這類文本的內在規律。
(三) 補充式
有時,課文里的內容離學生生活背景遠,學生難以理解,我們可以找一些資料文本閱讀,幫助理解。如:在學習《青山不老》時,學生對西北地區不是很了解,可以補充鏈接一段關于寫晉西北地區的片段,讓學生閱讀,這樣孩子就能在短時間內閱讀了解晉西北的氣候,更加容易理解課文內容。
又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補充閱讀,說感受。
1917年,周恩來19歲,中學畢業,要到日本留學。他給同學寫下的臨別贈言是——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
(四) 解說式
有些文章不好理解,所以需要閱讀另外的文章助力理解。X是對1中某些信息加以解釋說明,以文解文。
如:《七律·長征》,學習“金沙水拍云崖暖”時可引入《巧渡金沙江》,學習“大渡橋橫鐵索寒”時可引入《飛奪瀘定橋》,學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時可引入《翻越大雪山》,這樣通過閱讀這幾個故事,解釋說明了詩句的意思,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五) 延伸式
X是對1中的主題進行延伸,升華感情。例如:《青山不老》引入閱讀X文本《看山老爹》,使學生對守護山林,造福人類的人更加欽佩,對環境保護的主題進行了延伸。還可以延伸課外,推薦閱讀整本書《寂靜的春天》。
教學《慈母情深》時,全文總結后,出示一首歌頌母愛的詩歌,配上深情的音樂,讓學生在這種濃濃母愛情境中朗誦,結束全文,升華感情。
1+X主題閱讀,海量閱讀,開啟語文新教學,確實可行。語文老師們,為了提升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希望我們大膽改革,把課外閱讀機智引入課內,讓學生在海量閱讀中悄然成長!
作者簡介:
茅秀媛,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赤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