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加巖 楊霞
摘要: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知道高段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深知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方法無章法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會嚴重制約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作為小學高段語文老師必須要深入了解閱讀教學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來駕馭好課堂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明確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所在
(一) 時刻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目標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處于萌芽成長狀態,對事物的發展價值標準存在較大的不確定認識因素。小學語文教學的宗旨是體現課文的人文性,即讓學生學習后懂得如何“做人”。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承載著對小學生道德情操潛移默化的引導培養作用。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小學生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傾訴,并得到心靈的觸動與感染,使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培養與確定。比如,在教授《生命生命》一文時,在教師的逐步引導和小學生全神貫注的閱讀中,小學生會深刻感悟到飛蛾的掙扎求生,讓我們知道生之欲望,明白生命的意義;頑強的香瓜子,讓我們知道生命的力量,明白生命的價值;砰砰的心跳聲,讓我們知道要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義。通過課文學習,學生就明白了生命觀,也知道了什么是生命。
(二) 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學語文課文人文價值極高,對小學生的人格培養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發揮著潛移默化提高小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小學生長時間的閱讀積累就會深刻感受到課文內容的感染力,既能積極影響小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還能培養小學生高尚的人格素養。比如,在教授《搭石》一文時,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一行人走搭石是如詩如畫的風景美;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是謙讓、樸實的人間美;背老人走搭石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孝敬美。走搭石,這是很平凡的小事,但在作者劉章爺爺的筆下,平凡就是美,愛就是美。可見,作者是一個留心觀察事物的人。有一句話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能發現美的眼睛!”。教育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用自己的手去寫,去贊美平凡的美。
二、 提高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 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要方法多樣并靈活使用,作為教師要抓住學生個體的學習特點,因材施教,讓課文內容鮮活起來,極大地調動小學生學習課文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情境進行教學,讓小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內涵。比如,在教授《生命生命》一文時,生命是什么?春暖花開、秋風葉落、鷸蚌相爭、悲歡離合等等的詞語,告知我們自然界就是生命的世界。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自己融入課文,吸取了課文語言的精髓力量,才能輸送給學生,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才會促使學生樹立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
(二) 語文閱讀教學形式要多元化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教師過分分析講解課文內容,不重視對學生個性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主體積極性被忽視,造成課堂閱讀教學效果不高,更造成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得不到激發和培養。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成效來自多樣化的語文閱讀教學形式,讓閱讀教學呈現出趣味來。比如,在教授《生命生命》時,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并理解“震驚、驚嘆、震撼”的重要性。題目《生命生命》如果是文章的眼睛,則“震驚、驚嘆、震撼”是文章的魂魄。為什么這樣來說呢?生命的另一面是死亡,小學生年齡小,對生命的短暫、甚至死亡處于一種模糊的認知狀態,怎樣讓學生認知到生命的短暫和寶貴呢?如果教師直接口述這些內容,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認知水平,也許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感覺無味。課文中的飛蛾求生為何讓作者感到震驚?瓜苗生長為何讓作者感到驚訝?靜聽心跳為何讓作者感到震撼?這些問題的提出,會引導學生到課文中自己去尋找答案。這些答案正是題目生命是什么的答案。教師準確把握使用了“震驚、驚嘆、震撼”在課文中的作用,教學目標不僅容易達成還會拓展提升。
(三)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小學生年齡小,課堂中畏懼害怕教師,性格內向的小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更是害怕面對老師的提問,造成學習放不到課堂上和課文中,長此以往,學生整體閱讀知識的學習良莠不齊,給提高學生整體語文閱讀成績帶來極大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氣氛,善于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快樂學習,達到逐步提高課堂閱讀教學質量。在教學中,教師要熟知每個小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認知能力等因素來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和受益者,讓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學習形成競爭趨勢,讓全體學生均提高閱讀素質。比如,在教授《慈母情深》一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依次對文本進行淺讀和深度,然后設置幾個問題,比如:你們向母親要錢時,有過鼻子一酸的感覺嗎?為什么我鼻子一酸?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總結、互相點評后了解到作者抓住描寫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等方法,以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母愛情深似海的贊美。利用這些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積極調動發揮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搭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平臺
由于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一些文本對小學生來說閱讀的難度較大,特別是小學生缺乏對文本歷史背景的了解,在閱讀文本時難以把握文本的靈魂,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花魂》,這些文章的創作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如果小學生不能對創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便很難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之前必須要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從而搭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平臺,有效克服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障礙,達到理解課文并激發學習情感。
作者簡介:
陶加巖,楊霞,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敦煌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