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校案例研究組在分析2017年蘇州市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結果時,注意到我市學生在“語文積累”的一級指標中,文化積累是個大問題。如何使學生克服因對古詩詞的理解出現問題而失去興趣、失去信心的困難,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必須做好的工作。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古詩詞;學習現狀;對策
隨著國家新的課程綱要的施行,古詩詞學習占據了學生漢語學習的半壁江山。學習古詩詞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夯實學生的文化內涵,提升他們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同時,還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 當前蘇州市小學高年級古詩詞的學習現狀
在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的一級指標中,吳中區學生古詩文維度得分率為53.1,蘇州市得分率為60.1;文學常識維度吳中區得分率為34.8,蘇州市學生得分率為40.4。文化積累方面,學生文學常識的維度得分率遠遠低于古詩文的維度得分率,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積累的教學中,提升學生文學常識的積累是一個抓手,其作用也顯得尤為重要。
二、 采用的調查方法——問卷法
自我校申報的《優化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策略的研究》案例經蘇州市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批準立項以來,案例組緊扣選題,結合自身實際,積極開展了研究工作,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設計了《小學生古詩詞閱讀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由我校五、六年級共479名學生配合完成,有效問卷413份。
三、 基于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
案例組認真分析調查問卷數據后,得出如下結果。
1. 大多數學生都熱愛閱讀古詩詞,77%的學生有主動閱讀古詩詞的良好習慣,且認為閱讀、背誦、學習古詩詞大有裨益。69.32%的學生對日常所學和生活當中積累的古詩詞的記憶比較牢固,但對古詩詞的積累量還未達到較高水平,將所學古詩詞與現實生活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還遠遠不夠。
2. 學生對學校開設古詩詞的相關課程興趣濃厚,對相關活動參與期望也很高,也十分樂意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分享自身古詩詞學習的心得和體會,有36.41%的學生關注一年一度的上海古詩文大會,有12.38%的學生參與過這項重大賽事。
3. 大多數學生的古詩詞基礎知識掌握得相對扎實,如:學生能聯系起舊知“欲窮千里目”,答出“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欲”的準確含義;能準確說出李白、杜甫、陸游的朝代;能根據文本所描繪的景物準確理解詩歌;但仍有較多學生對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的概念模糊不清,文化積累不夠扎實。
四、 問題原因分析
基于以上調查,我們發現學生雖對傳統文化熱情較高,但了解淺薄,自身的文化修養也差強人意。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 教師
教師在授課時注重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結合筆者的一線教學經驗和實地調查,發現雖然語文老師們都知道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也努力追求科學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但迫于教學任務與教學進度的壓力,教師常常陷入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與多方面、多層次引導學生從理解的角度去識記和掌握古詩詞相關知識的兩難。
(二) 教材
目前,現有的小學教材古詩詞部分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大部分教師按教材的編排展開教學,忽略文學知識的系統化傳授,體系的相對薄弱與教師意識的缺失,這樣相對缺乏整體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古詩詞文化積累方面也出現了相應的問題。
(三) 學生
1. 學生對古詩詞的畏難情緒。對于多數學生而言,古詩詞是一門“看不懂”的學問,晦澀難懂的字詞、浩如煙海的篇目、令人眼花繚亂的朝代和作者,以及古詩詞背后蘊含的各種遙遠的傳統文化……離他們的現實生活相差太遠,理解起來也自然十分吃力。
2. 學生缺乏積極主動的理解性學習。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缺乏應有的主動性,使自身對古詩詞的掌握囿于一個“會默、不懂”的狀態,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淺嘗輒止,探索不夠。
五、 對策與建議
針對調查問卷反映出來的實際問題,我們認為,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單純記憶儲存信息的淺層學習方式,將語文學習與生活打通,重視培養學生將語文知識靈活、綜合運用到生活情境的能力,提升他們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將艱澀難懂的古漢語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注重引導學生實現由“知”到“能”的轉變。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 研究現狀問題,改進教學方法
學校應當積極組織語文教師們認真分析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與學情相適配的教學策略,并有創設地展開教學設計。在調查和論證的基礎上,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及時調整,不斷優化教學策略。
(二) 結合學生學情,注重課堂實錄
學校在組織相關教師設計小學語文古詩詞、“文包詩”教案的同時,要鼓勵語文教師將自己對古詩詞的新想法、新嘗試積極投身到教學實踐當中。老師們要積極探索、反復模課,還要認真研究課堂錄像,觀察學生反應等。根據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和課堂生成情況,不厭其煩地試驗和修改。此外,還要積極組織評課,認真反思。
(三) 注重目的指導,形成知識體系
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文言詞匯的積累,也要對學生古詩詞翻譯方法有目的性地加以指導,避免出現死記死背的情況,再輔以相應的文言知識和語法,引導學生在養成借助工具書自學的習慣的同時,學會舉一反三,逐步改良學生現有的古詩詞學習和文學常識積累的方法與模式。
(四) 利用校本教材,滿足閱讀期待
為了滿足學生對學校古詩詞課程的學習期待,要高效利用我校自主研編的校本教材《范仲淹詩詞選》,不斷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設計。開發適合校本課程所需要的適合小學生的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針對課程實施方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應的問題策略及保障措施。
(五) 拓寬展示平臺,增強學生能力
教師要利用古詩詞的表達內容,給學生搭建具體的古漢語語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活動,準確提取并整合文本信息,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繼而展示自身的文化積累,如根據我校的“范式”特色,組織學生參演課本劇《希文學堂》《斷齏畫粥》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上海古詩文大會、“家在蘇州·e路成長”范仲淹紀念館體驗活動等,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古詩詞、熱愛古詩詞,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襲祥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
作者簡介:張婷,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中區木瀆范仲淹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