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國家相關部門更加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的工作,語文教學不僅僅只是教學字詞與語句用詞的學科,它更是一門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一種提煉、反思的學科,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弘揚與傳承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現狀,從切實的角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更好地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中。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傳統優秀文化
中國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中中國產生了許許多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促使中華民族能夠傳承至今,屹立不倒。老子曾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根”丟了,一切都是虛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之路上,進入新時代以來,語文的教學內容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文字方面的教學,它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講,這是他們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黃金時期,相關語文教師要在這一時期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做好傳承優秀傳統的工作,讓經典走進學生的生活,讓經典潤澤學生的心靈,讓經典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植根并茁壯成長。
一、 傳統文化在學生之間的現狀
在現實的生活中,部分的學生受各種網絡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充斥著“歐風韓流”以及“顏值派”為主題的娛樂綜藝節目,他們喜歡看漫畫,過國外的節日,在這種生長環境下,學生逐漸喪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信仰,他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與他們之間有斷層。拿現在的小學生來講,他們處于信息互聯網高度發達的時代,他們一出生身邊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他們天生追求獨特與個性,思維敏捷活躍,認為傳統文化是“封建”思想。甚至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以自己能夠說上幾句流利的英語語句感到光榮,把文言文和古代詩歌看做“天書”,從以上方面就暴露出當代學生的傳統文化氣息日漸稀薄的特征。
二、 語文課程中融合優秀傳統文化角度分析
小學語文課本中具有能夠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中。
(一) 從漢字的角度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之一,它方方正正的形態從另一方面代表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滄桑與深沉感。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體系中,學生最先接觸的是漢語拼音,之后就是認識單獨的漢字與詞語,到了小學的中高年級就要求學生將漢字與詞語組成能夠表達語義的句子。學生通過以上漢字的學習的過程,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它的一撇一捺都方顯優雅。教師在進行漢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地將漢字的結構與筆畫全方位地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漢字的外形來推理漢字本身的意思以及引申義,以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引導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字或者詞語的典故講給學生聽,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帶領學生掌握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漢字,從而在語文課堂上有效地融合傳統文化。
(二) 從閱讀的角度
閱讀是學生在掌握了漢字詞語以及會使用它們進行組成句子之后需要掌握的一項語文技能,它是學生理解古代文言文以及詩歌的基礎。在小學的初期,語文教材就出現了古詩詞內容,古詩詞是最能反映傳統文化的形式,這也說明國家相關教育部門對學生傳統文化培養的重視程度。通常情況下,古詩詞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且有語言精練,內容豐富,深刻雋永的特點,這也對身心與思想還不成熟的小學生閱讀來講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但是往往讀過之后,令人回味無窮。從小學語文教師角度來看,在教學古詩詞的過程中要帶領學生了解作者所身處的政治背景以及古詩詞的具體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容易與作者引發精神上的共鳴。就比如教師在講解《憶江南·江南好》這篇詩詞的時候,教師要詳盡地給學生交代這篇詞是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在作者回到洛陽十二年后,寫下了這首詞。交代完這些背景之后,學生就能夠了解詩人對江南美景的無限贊嘆與思念之情,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合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一) 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
要想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并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在這方面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自己班級里的學生,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交流的各個方面。同時由于小學生這個年齡的自控能力較弱,極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方面要有足夠的耐心,在平時的言語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愉快和諧的學習空間,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
(二) 將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最為寶貴的東西,它通常情況下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它不同于其他理論性學科的學習,因此,從這方面來講,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我們實際生活當中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組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比如除夕節,讓學生在假期查找除夕節的來歷,并列出除夕節具有哪些習俗,在開學之后請每位同學上臺發言,分享自己除夕節的習俗與趣事,進而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處處可見傳統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傳統節日的主題班會,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 采取家校聯合的模式
學生僅僅在學校學習傳統文化還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由于班級中學生數量較多,教師在保證教學進度的情況下,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的需求,因此在家庭中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就顯得很有必要。一般來講,家庭環境對學生以后人生的影響有時候比學校環境更為重要,畢竟每位學生的人生的啟蒙教師都是父母。在家庭中,父母可以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同孩子觀看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紀錄片,比如《中國新年》《筷子》等,陪同孩子一起學習,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始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小學語文課堂的始終,將傳統文化與小學教學內容進行巧妙有機地結合,結合學生自身特點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編寫教學提案。這樣做,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內涵,另一方面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地傳承與發揚,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了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蘇雙娟.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于兒童心田之上[J].新課程(小學),2018(10):14-15.
[2]李嵐.“大語文”理念下語文師范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8):142-143.
[3]劉瑞馨.傳統文化是作文的一縷暗香[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9):225.
作者簡介:
楊玉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店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