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教學要求“高質量,輕負擔”,我認為其中作業的批改與達到這一要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現在絕大部分學校的領導仍都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數學作業進行全批全改。批改數學作業,不僅是獲得數學反饋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種評價學生學習基本方法,督促學生學習的手段。從作業中教師了解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作業的批改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關鍵詞:數學;作業;批改
數學教師有很多時間是花在作業的批改上。付出的勞動是很多的,但有的教師只是機械地批上“√”或“×”,而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沒有作具體的分析和總結,這樣的批改教師僅僅是起了一個裁判的作用,不外乎是完成了一道事務性的工序而已。學生以后的練習還是“重蹈覆轍”,試問這樣的批改又有多大的價值呢?那么如何批改數學作業才能使教師花費的精力與學生受到的實效相吻合呢?就此問題我談談在實際工作中的一些體會。
一、 作業的批改要注意分析學生的錯誤,當一個好醫生
我們對作業的批改應當作觀察學生學習動態的窗戶,從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新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錯誤,批改時應因錯而析。如在一次簡算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1576-(400-3)=1176-3=1173,針對這位學生的錯誤我叫他先觀察第一步減去?(397)在計算時減去了?(400)是多減了還是少減了?(多減了3)所以在減去400后應加上(3),這樣讓學生明白錯誤之處并讓他及時訂正,針對性強,以后就能克服再出現類似錯誤的發生。數學教師在作業批改時往往只看得數就打上“√”或“×”,這是很不可取的。因為得數的正確并不能說就完全正確,其中也可能隱藏著一些病根,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團結新村新建8幢新樓,每幢7層,每層10間,共建新房多少間?
學生列式有
①8×7×10
②10×8×7
③10×7×8
④10×(7×8)
計算的得數都相等,但這四種算式中①②兩種就存在著問題。教師在批改時就一定要仔細,找出隱藏的錯誤,像①學生是沒有掌握每份數、份數與總數的關系;②是學生把不相關聯的兩個數量硬湊在一起,對應量不明確,即8幢新樓,每層10間這兩個數量不相關聯,中間必須還要有一個中間量,每幢幾層來聯系,直接相乘顯然毫無道理。所以對這類錯誤,教師批改時應指導學生認真分析數量關系,找準相關聯的量,絕不能糊涂過關。
二、 在批改時要注意發現學生錯誤處的特殊“閃光點”
在批改學生作業時,怎樣把學生不正確的思路引導到正道上來,是很值得探討的。如在一堂練習課上我出示題:李紅買書用去8元還剩7元。問李紅原有多少元?學生的解答大部分是8+7=15元或7+8=15元。而有一位學生解答是15-8=7元,如果對這種解答一棍子打死是不恰當的。因為經我問話發現,這位學生在解答過程中先想()-8=7,繼而憑直覺得出15-8=7,他的想法是把一道逆敘的應用題按順向思維來完成或是說他是用解方程的思路來解題了。所以我認為在作業批改時對一些特殊的“錯誤”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誘導。這樣的批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數學作業,特別是差生的作業,往往不能引起教師的重視,常常認為是“不用批或批與不批一個樣”,因而敷衍了事。殊不知差生更需要教師的關心和呵護。有的差生的作業并不是一錯到底,我們做教師的應一視同仁,甚至批得更為認真。我們可以把作業中正確的部分圈畫出來打上“√”,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正確之處,在原則性錯誤處打上“×”,并幫助其明白錯誤原因的真正所在,使他們感到老師并沒有嫌棄他們,從而樹立起信心,奮起直追,教育將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三、 作業批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習品質教育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作業中最能體現出來,如有些學生粗心大意,書寫不認真,針對這些不良習慣,在批改時要以嚴要求進行規范訓練,不能認為是小毛病,沒關系。在一定時候可以搞作業展覽,表揚一些作業認真、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以形成良好的習慣。有些學生對作業單純當作任務,就此問題我認為教師對作業的批改也大有原因可尋。一些教師單一診斷式的批改,使學生感到乏味,對作業沒有什么吸引力。我認為教師對作業的批改還應發揮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曾記得有這樣一題:求比13大比23小的4個分數。一位學生在作業本上不僅正確地寫上得數,并寫上:求4個分數,就把分子、分母同時擴大5倍,就能舉出4個分母相同符合要求的分數,3個擴大4倍,6個擴大7倍,依次類推。我在他的作業本上批上了“妙,太妙了”,作業本發下以后,同學們爭相傳閱,上課我也表揚了他。以后的作業,學生中常常有一些獨特的見解。我在批改時都給以適當的批語,并給附加分。這樣的批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四、 改變傳統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形成新的作業觀
長期以來,作業的批改都由老師包下來,學生形成了一種依賴思想,完成作業是“交差”,不管正確與否,甚至是抄襲。教師批改這樣的作業一無效,二可能獲得錯誤的信息。所以我認為作業因由教師全批逐步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批或同學間互批。因為學生自批作業的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馬上發現自己存在的錯誤,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在批改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和獨立學習能力都得到了發展,是對自己思維過程的回顧和檢查,對以后的學習也有一個較好的定向。作業互批可使學生在批改過程中發現他人的獨特見解供自己參考,又可以發現他人的錯誤,并引以為鑒,同時在批改他人作業時,學生往往要求很嚴,書寫格式,數據標準等,從而促進自己對作業的質量。這些都是老師傳統的批改無法實現的。
由于作業是學生最經常、最大量的獨立學習活動,批改作業也是教師天天要做的工作,而在批改作業中利用機會,改變方式,挖掘潛力,啟迪發奮,不也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且值得探索的事嗎?
作者簡介:邸士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新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