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需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數學學習中最富建構意義的是過程。圍繞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三個方面,開展定向的分析探究: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探究能力發展、思考問題深度,多元化展開數學學習。
關鍵詞:數學學習;關注過程;建構意義
小學數學學習體系,最富建構意義的是“過程”。運用建構主義觀指導教學,可以促進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等,提高其核心素養,獲得意義建構。數學教學需要與時俱進,轉換教學模式,將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調整為指引、開拓、創新,關注學習過程,有效推進數學學習,下面將圍繞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三個方面對當下的教學進行探討。
一、 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
小學數學新課標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數學課程。數學不應只強調結果,應更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中是否培養良好的品質,是否形成重要的學習力。積累學好數學的敲門磚,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優化結合,逐漸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與運用的過程,綜合性強,也較零碎,要想學好必須要做好積累,不論是理解還是運用,都要以自身的知識儲備為基礎,豐富內涵,提升數學學以致用能力,加之情感的熏陶,使其內化成自身的核心素養。因此,數學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對知識文化的積累,重視積累的技巧及方法,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游刃有余。
小學生積累數學知識的方式多樣,來源廣泛,主要來自課堂與課外。“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對數學的概念公式原理熟能生巧,形成數感,日積月累,知識儲備有意識地增加。在幾何圖形教學中,同一個關鍵詞或許有不同的解釋和運用,例如教學“認識四邊形”一課中,借助涂顏色的活動,了解不同的四邊形特征,促進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能有效地增加積累數學知識,滲透分類思想,增強教學相長效果。通過引入生活中的事物,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合適的情境,能有效提升知識水平。通過自主探究,學生體驗數學,同樣做好實踐數學,暴露自己的感悟和思維,暢所欲言,發現空間與圖形的聯系,加以抽象概括,這樣長期堅持,數學活動經驗積累豐富,把靜態的學習內容:“有四條直的邊”在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由構建知識意義過渡到“有四個角”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留下思考的空間,便是數學知識文化積累的佐證。
二、 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
新課標指出,數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重視小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如何有效發展探究能力,要從幾個方面出發:一是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提供自主探究機會,教師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學生入情入境,利于思考;二來教師要巧設問題,學生大膽質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烈的求知欲利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主動探究疑點;最后是組織數學實踐活動,探究學習主要是發現問題后深入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實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融合一體,在學思結合的過程中獲得創造性思維的提升發展。三方面循序漸進,學生的探究能力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或積極構建學習共同體,以達到重難點的突破及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學“雞兔同籠問題”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假設法,在啟發列表法有序思考時,結合大數據刪繁就簡,抓住解決問題中的已知條件為突破口:兔+雞=8只,兔的腳+雞的腳=26只,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這樣的探究點使學生如臨其境,全面地思考問題。在自主探究、討論的學習過程中,思考與質疑交相輝映,探究與感悟水乳交融,培養了邏輯推理能力,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舉一反三,借助歷史趣題介紹“抬腳法”或“砍足法”,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所以,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途徑多樣,教師要善于把握、挖掘學生適宜的路線,緊扣“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探究性學習的發展。
三、 關注學生的思考問題深度
學生深度學習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主動探究問題,并生成新能力的綜合性學習。教學不能忽視引發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的深層思維,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問題引領,在思維的碰撞中增強探究的意識。立足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舉一反三,激發學生深度思考,從而推動小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拓寬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轉換思考角度,突破固有模式,充分挖掘數學的本質,滋養學生內在情感,積淀成今后的價值觀,這樣的教材解讀才體現出學習價值。因此,抓好數學教學中對問題深度的思考,等同于抓住了核心素養提升的精髓,當然,深度學習的思考下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求同存異,可行千里。
深度學習的前提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的體積”一課時,理解計算公式較難,以學生目前的知識層次來看無法理解公式蘊含的“三分之一”來源。教者要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需創設點撥思維迷津的情境,出示近似圓錐形的沙堆,提供聯想和交流的空間,明確實驗教學意圖,質疑問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有二分之一,為什么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中是三分之一?”學生思慮感悟過后,層層嵌入推導過程,完成實驗報告單,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最后,學生在自己的認知里驗證猜想,思辨借助圓柱實驗的本質聯系,強化公式記憶與理解,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設計鞏固練習實現資源共享,計算圓錐體體積就迎刃而解。
總之,數學教學是溝通、對話的過程,貴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獨特理解、具體感悟,注重教學過程中知識文化的積累、探究能力的培養、思考問題的深度,在實踐中不斷建構自己的認知,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多元化展開學習,拓展核心素養的多層次理解。
參考文獻:
[1]李福全.關注探究過程,體驗數學學習過程[J].亞太教育,2019(3).
[2]仲秋月.改變教學:還原小學數學學習的本象[J].課程教育研究,2019(4).
[3]徐曦霞.淺談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黑河教育,2019(2).
作者簡介:喬莉,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