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評價包括學生、教師和課程管理三個層次,本文重點關注學生評價的環節。著重于探討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怎樣打破以往單一、量化的評價模式,形成一種完善的評價機制,在以審美為核心的前提下,對個體產生積極的評價和發展作用,最終達到促進教學良性循環的目的。
關鍵詞:課程標準;評價機制;良性循環
一、 什么是音樂課程中對學生的有效評價
綜合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音樂課程的有效評價可以這樣理解:利用所有可靠的評價技術,對音樂教學所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它是以音樂教育的價值觀為標準,以達到音樂教學目標的程度來衡量音樂教學的成效。具體來說,就是以學生為評價對象,在學生的音樂學習領域中對學生的音樂素質發展、音樂才能成長及審美能力、藝術情操的形成給以價值上的判斷。除了關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指標外,重點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滲透,還有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比如說,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和情感反應、音樂實踐中的參與程度、合作愿望、協調程度,對于音樂的表現能力、探究能力和創編能力,還有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
二、 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
根據《音樂課程標準》的相關指標,教學評價應關注評價功能、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角度、評價方式等方面,綜合起來,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 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化
在以前的音樂課評價中,往往老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評價的對象,學生獲得一個什么樣的成績,老師說了算。這樣的評價模式除了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全面外,還會阻礙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展。而新課程標準提倡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提出了自評、互評及他評的結合,也就是說,評價不是簡單的老師說了算,而是要參考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說,不要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歌唱教學中,當老師教完一首歌,在學生實踐的環節中,一個學生唱完后,老師可以問問他:你覺得自己唱得怎么樣?你認為自己的優點在哪里呢?覺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在音樂的學習中,你還需要哪些幫助?等等,多使用這樣的語言,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明確自己的優缺點,這樣更有效地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再比如,可以讓學生相互間進行評價。同學間的相互評價往往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欲望,當自己的優點被同齡人認可時,這種認同往往比老師的表揚更讓他們有滿足感。曾經在一個班級進行過一次實驗,期末考試之前,告訴學生,本學期的考試不是老師打分,而是由全班同學共同打分,結果同學們準備得格外認真,考試的結果也出乎意料的好。所以,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之間的互評,讓學生相互交流、探討、表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完善評價的內容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對于學生評價關注的只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指標,唱一首歌,或是演奏一段樂曲等等,其實初中學生音樂評價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音樂教師必須從單一性地對音樂知識、技能的評價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等綜合性評價轉變。
首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兑魳氛n程標準》有一個最核心的理念,“以審美為核心”,這種理念也應該貫穿到學業評價中。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比學會一首歌更有意義,中學音樂教育的重點不是培養有高超藝術技巧的歌唱家、演奏家、舞者,而是讓更多的人在具備基本音樂技能的基礎上,大幅度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提升他們的音樂欣賞水平,最終達到提高整個國民音樂素養的目的。
其次,過程與方法。對于音樂課來說,音樂學習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比學習結果更重要,音樂課的課程評價,應該關注對學生學習過程與個性發展的評價。
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就跟同學們說,本學期的音樂考試不是最后“一歌定終身”,而是在平時的上課中積累進行。音樂課堂中,凡是能準確回答老師提問的、積極示范表演的、上課態度認真的,等等,都將獲得老師的獎勵,期末考試的成績就是把這些平時的獎勵綜合起來。為了使這個過程更加具有趣味性,我把他們的獎勵與音樂結合起來,比如示范演唱一次獲得一個四分音符,回答一個問題獲得一個四分音符,到期末的時候,視獲得的音符多少而決定他們考試的成績。這樣操作的結果,是同學們一個學期都對音樂課充滿期待,充滿熱情,因為,他們是有希望、有目標地在學習。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他們的評價,并且這樣評價會更加的公正和全面。
再次,知識與技能?!兑魳氛n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在經過學習后,在演唱、演奏、綜合表演、識讀樂譜以及創造能力方面應該達到一定的而要求。音樂技能不僅僅是體現在視唱、練耳、識譜、作品結構分析等方面,也不完全是演唱的發聲、氣息、共鳴等,而是把相關的音樂知識應用到整個音樂實踐中。在終結性評價的時候,不應該由老師規定一首曲目來考試,應該是在音樂的范疇內,學生可以選擇任何方式、任何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特長和優勢。
三、 有效評價的重要意義
當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在醞釀變革的時候,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應該積極改革。實踐證明,這種變化,是可行,也是必須進行的,經過這樣的操作,給學生一個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各施其能、取長補短,能比較客觀公正地反映一個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全面提高音樂素質。在這個過程中,有效的評價對學生的成長無疑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馬曉慶.用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初中學生音樂素質提高的途徑研究研究報告[R].南京市第三十九中.
[3]駱朝勛.音樂教學評價原則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6(10).
作者簡介:
胡紅兵,浙江省嘉興市,浙江省嘉興市北京師范大學南湖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