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云
【摘要】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越來越明顯,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4-0148-01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已越來越多地走進了語文課堂。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功能于一體,表達的信息量大,具有圖、文、音、像并茂的優點。在教學中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融光、色、聲、形為一體,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活動,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能自覺地參與進來,主動地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把學習語文課的積極性很好的調動起來,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進入良好的循環系統,真正達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目的。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利用信息技術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體,對所表現的信息產生極佳的效果,課堂中恰當的使用多媒體課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氣氛顯得輕松、愉快。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從無興趣向有興趣轉化,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發揮了其積極性、主動性。如在講授《月亮上的足跡》一課時,首先把人類登月的歷程,人類對太空探索的過程通過畫面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學習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
第二,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1.集合各種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研讀文本。現代信息技術打破了只有教師占有資料的統治局面,教師的資料可以憑借多媒體讓學生分享;學生可以隨時從網上獲取一些相關的資料,如作家作品介紹,時代背景、寫作情況,等等。不僅便利學生知人論世,加寬加深對作家的認識、對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學生搞研究性的學習,還可以逐漸培養學生學做學問的良好習慣和善于鉆研的科學精神。當我們在講授《安塞腰鼓》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創設這樣一種學習情境: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為了渲染喜慶的氣氛,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敲鑼、打鼓、放鞭炮、吹嗩吶……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各種各樣的鼓,有排鼓、大鼓、堂鼓、板鼓,讓學生逐一辨識;最后展示腰鼓以及中國的“腰鼓之鄉”──陜西安塞。
2.借助聲音和圖像,美化文本誦讀。語文新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經典傳世之作,如唐詩、宋詞等等。對于這些古今中外的詩詞文賦,要進行咀嚼鑒賞,高質量的誦讀是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辦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說要好得多。這時給文本配上合適的聲音和圖像會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圍中更能體味文本的內涵和美。這是一種愜意的詩化的教學境界,在這種境界之中,學生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就會日漸提高。
3.通過多種藝術的聯想和轉換,激活學生的思維。語文的主要憑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實際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將文字與具體的事物進行轉換,更能顯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再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一詩時,配合表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雄壯自然景觀的幻燈片,使學生對詩歌意境的理解和投影上的畫面融為一體,近而感受一代梟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使學生的心與海濤一起翻騰。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要充分、合理、正確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為語文學習服務,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在語文學科課程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我們完全相信,在轟轟烈烈的語文教學改革中,信息技術將以其它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已逐步走進課堂,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林華.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新課程學習(上),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