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益超 馮發金
摘 ?要:為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推理等方法,對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轉型進行研究。研究認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需要由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變;由賽事向節事轉變。因此本文認為,在堅守文化自信的同時,要積極轉變觀念,加強少數民傳統族體育文化的轉型發展,回應堅守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新時代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文化 ?轉型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7(c)-0175-03
Abstract: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nations (TSMN),this paper focuses on updating of TSM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 modern time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 inference.We hold that TSMN should be available not only to some sport elites but also ordinary people.The function of TSMN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sports contests to events of holiday celebration.We propose that to TSMN, we, on the one hand, should have enough confidence as it i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change our mind to achieve TSMNs development, so as to respond to the great call of culture confidence of our nation.
Key Words:Modern time; Traditional sports of minority nations (TSMN); Culture; Updating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1]。這是習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發展做出的重大論斷。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再次強調:“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2]。這一重大論斷和重大戰略任務正成為新時代我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的行動指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它在新時代如何傳承和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文化強國的戰略也離不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育強國的實現更離不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且具有獨特,但由于缺乏結合新時代體育文化需求,在“現代化”改造過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時代精神、“時尚”元素、地域、民族特色等都存在嚴重不足[3]。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遷,在新時代背景下,雖然國民對身體健康的需要空前高漲,但由于新的運動模式的不斷涌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難以抓住機遇,甚至其可持續發展都面臨問題。針對這一現狀,本文基于文獻法和邏輯推理等方法擬對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轉型進行研究,以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1 ?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轉型的必要性
不少學者呼吁新時代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需要轉型。有學者認識到,在社會發展中,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要面向未來,就要以積極態度去迎接時代的挑戰并進行適應性轉型,這是時代趨勢[4]。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只有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發展需求,順應現代潮流,才能在社會轉型中更好地生存發展[5]。我國體育事業正向體育強國發展,而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文化發展直接影響我國體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因此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轉變刻不容緩[6]。轉變體育文化已成為新時期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任務[7]。
綜上所述,因為在新時代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轉型動因主要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傳承的需要以及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以更好地為大眾服務。所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只有回應新時代的需求,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今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轉型具有必要性。
2 ?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轉型的思考
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土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背景[8]。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既然如此,我們呼吁的轉型要以何種方式進行?
有學者基于文化融合理論,提出進一步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傳承的理論與實踐,即從文化融合向文化共生轉變,從而提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命力”[3]。傳統體育由融合到共生轉變時需要堅持文化開放與包容、抵制我族中心主義,其具體做法是批判地借鑒和吸收西方體育文化的優秀做法和先進觀點,這一做法與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不謀而合,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3]。我們認為,具體可從如下方面進行轉型。
(1)由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變。
我國需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以大眾為中心的文化才能永葆生機,以傳統文化母體為主體,辯證吸納一切優良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雙維、面向大眾化、基于生活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現代化轉型就是以堅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體地位,祛魅化、世俗化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的轉換[9]。民族傳統體育與強調體育的競技狀態和競技比賽激烈程度的現代體育不同,其強調的是游戲娛樂性和集體性等社會屬性,具有現代流行的趨勢,開發大眾化體育領域的傳統體育項目,使其成為人們喜聞樂見并回歸娛樂化的活動是目前重點[10]。體育活動的重心正從爭金奪銀的競技比賽轉向全民族的健康幸福的生活[11]。從以上學者的呼吁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還應回歸到大眾的生活中,更好的服務于大眾,而不是培養少數精英。因此,要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揚光大,還得依賴于大眾,使其源遠流長。
具體而言,基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分類,我們認為,不少競技體育如武術,摔跤等,由于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對參賽隊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參與對象越來越專業化,因而,作為面向族群和大眾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的較為暴力的運動似乎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有轉型的必要。在我國傳統武術中,以現代體育運動形式存在和發展的競技武術,通過簡單而機械的模仿、復制西方體育運動形式和規則,“沒有博得絲毫的文化認同,因文化內涵異化和文化特色丟失了我國自身傳統文化主體性”[9]。因此,現階段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改造要確立民族傳統體育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獨有價值和作用,既要保持民族特色充分展示,又要避免被外來民族文化同化,削弱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民族性[10]。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思路上強調其文體交融的特點,過于強調競技性特點,許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將不復存在[8]。綜合來看,要想保留其原始性、民族性還需向大眾化轉移,使其回歸原有的狀態,更好更廣地發展。
(2)由賽事向節事轉變。
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注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內心的愉悅,活動內容多數是休閑性的民俗游戲。走“民俗化”道路是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與傳統體育活動是全民健身運動的核心,將為其走“民俗化”模式的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也效仿著西方的競賽模式(如競爭、冒險、挑戰等開展)[11]。以武術為例,作為民族傳統體育不要讓其“徒有其形,而丟其神”,武術想要發揚光大,應遵循其本質規律進行改革和創新,而不是將此過程中出現變質甚至異化[12]。在發展和創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沒有選擇從傳統起步進行創新,而是在競賽體制和程序化上選擇模仿西方體育的程式,僅為了效仿而已[13]。文化轉型的實質是指特定時代、民族、社會群體中主導性文化模式上的新舊轉換過程[14]。因而,不少民族傳統項目,如扭秧歌、蹴鞠、木射、投壺、獅舞、彩蓮船、扭扁擔等就應當回歸其作為節日的重要內容的性質,不以勝負為目的,而是作為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可再次逐漸成為民族節日的文化象征,為彰顯文化自信和保護傳統文化助力。
3 ?結語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傳統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有轉型的必要性,得以適應如今新時代的要求。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同時,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身心健康的需求,追求自身更好的發展。本文主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可以由精英型轉向大眾型;由賽事向節事等方面進行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靳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N].光明日報,(2017-10-19).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Z],(2017-1-25).
[3] 馮發金.融合到共生: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院,2018(3):1-6.
[4] 張選惠,等.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維度的重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2):11-13,36.
[5] 張仕,陳康綿.社會轉型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適應發展[J].體育科技,2015(3):79-80.
[6] 王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當代發展的協調與轉型機制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5):188-191.
[7] 王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當代發展的協調與轉型機制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5):188-191.
[8] 白晉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豐富世界現代體育寶庫—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1(4):433-435.
[9] 尹繼林,李乃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現代化轉型的困境與啟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6年第1期,2016(1):88-93.
[10]倪依克.當代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論中國龍舟運動的現代化[J].體育科學,2004(4):73-76.
[11]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 2004(11):54-61.
[12]馮發金.武術課程教學的異化與回歸[J].當代體育科技,2018(13):153-154.
[13]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中的問題:文化模仿[J].體育科學,2006(7):71-74.
[14]吳玲,于濤.體育文化的現代轉型[J].體育文化導刊,2007(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