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玲
估算作為一種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進行粗略、近似估算的常見方法,對于提高計算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數學估算能力的關鍵階段,對于培養小學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學校與教師就應該多多重視訓練學生的估算能力。本文將會思考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估算的現狀,基于此提出相應的提升學生估算的培養策略,以期能夠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
估算在數學的學習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運用,對于增加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小學階段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具有現實意義。尤其在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學校已經逐漸將提高學生成績為主要教學理念轉變為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此種教育背景之下,培養小學生的數學估算意識與估算能力便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增強小學生理解數學的便捷途徑之一,最終實現讓學生們能夠在具體的數學情境與生活情境中選擇適當估算方式,更好地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之教學目標。
估算相比于簡單的計算而言,因為具有一定的推理性以及策略性,變得更加復雜,此時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習估算的興趣也相對較低。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老師往往拘泥于傳統的數學教材而不能隨機應變,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拘泥于應試考試的內容,老師多數情況下忽略培養學生的估算等綜合方面的能力。加之學生自身就缺少一些估算方面的意識,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也往往沒有估算的學習習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們缺少自覺地利用估算進行計算的能力。基于估算的培養目標在于訓練學生實際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這種估算的培養必將有利于學生掌握適應社會中各種數學問題。
2.1創新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模式,側重培養學生們的估算能力
數學中的多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這恰恰是培養學生嚴密邏輯性以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前提之一。為了增強估算的培養效果,老師就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老師對學生估算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重點突出應用題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中的數量關系進行仔細、認真的分析,通過每一道具體數學題來歸納與總結題中所包含的思維,這是將具體變成抽象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們估算能力的重要途徑。其二,數學老師需要通過傳授、講解的方式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具體,再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們在內心懂得估算的不容易,才能更好地學習估算知識。教師需要注重評價估算的方式方法,需要對估算的結果進行及時而且是正確的評價,因為估算的結果與精算的結果之間在多數情況之下存在差異,因此估算的結果并不具有唯一性,因此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形式,多讓學生們關注估算結果的相對合理性。此外,老師在培養學生數學估算能力的過程中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學時需要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并抓住數學知識的特點來訓練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同樣,老師也可以采取改變傳統數學題目的方式,利用與數學教學相關的趣味競賽形式,將數學中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融到趣味題目之中,這更加容易讓學生們掌握估算的樂趣。
2.2老師開展情景估算,創設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化教學形式
小學生正處于培養估算能力的重要培養時期,增加學生們的數學估算能力,就往往需要數學教師不斷地改進估算的教學方法、以引導的形式增強學生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便于學生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方法。一方面,老師應該選擇貼近學生們日常生活的內容以或者學生們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就更加容易引起學生們對于估算的理解以及共鳴,便于喚醒學生的估算意識、不斷地增加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逐步鍛煉和強化學生的估算能力,使學生對估算有更好的認識與理解。諸如,老師采用相對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或者家長的陪同到超市購買文具,鋼筆 20 元,圓珠筆4元,鉛筆3元,怎樣給這些不同種類的文具進行分類,才能讓學生們構建出簡單的數學邏輯,這種貼近日常生活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們養成一種有效運用估算的習慣。又比如,老師在講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在固定長度范圍內折出很多長短不一的小樹枝,然后再啟發學生拼出長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形狀。通過學生的不斷嘗試,其就會發現存在用三根樹枝無法拼出三角形的情形,但可以改變樹枝的長短來拼出三角形,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估算的魅力。另一方面,此種教學方式便于讓學生認識到估算的重要價值,在不斷掌握估算的方法與技巧之中形成較好的估算能力。最終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們對簡單問題的提問與回答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便于學生們漸漸地融入到數學課堂的教學互動之中。
2.3老師需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估算的興趣,做到因材施教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自制力相對較差,手機或者電腦等設備、網絡游戲以及生活中的美食等外部誘惑往往讓他們難以自拔,就常常會分散學生們學習數學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學習數學上的困難。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與估算能力,比如通過身高是多少等問題中講解估算的方法,讓學生懂得科學判斷事物的途徑。其一,在小學階段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數學教師要將傳授估算知識作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方法。對學生估算能力進行培養,這就要求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順應當前的主流教學思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諸如,判斷 33×61=2013 是否正確,此時就需要估算一下,33 約是 30,61 約是 60,30×60=1800,此種形式有利于鍛煉學生們在心里的估算能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再比如,老師在講解“認識時間”的知識點時候,可以讓學生們通過觀察鐘表的方式,或者列舉出生活中的實際例子,讓學生們根據題目設計出相關的數字,其他學生進行記錄與統計,進而發現“時間”所蘊含的內在規律。將多個情境進行對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之中獨立地思考與交流估算的方式。此種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們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資源,便于學生們理解與掌握時間的概念。同時,估算能力還具有增強小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的意義,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質量。綜上,上述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數學中所要表達的內容,不僅能夠激發課堂氣氛,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是具有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的功能。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符合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更是有利于增強學生們的綜合數學素養。通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算,必將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起到促進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估算方式,讓學生們更加快速地運用估算解決數學問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進而樂于學習估算并將估算作為學習數學的必備方式。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楊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