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晴
2018考試大綱要求考生根據提示進行書面表達,做到清楚,連貫的傳遞信息,表達意思;并有效的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新課標也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做出來具體要求,落實在書面表達上,就是學生圍繞某一具體主題語境,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語言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化對語篇的賞析,比較和探究文化內涵,汲取文化精華;同時,嘗試運用所學的語言創造性地表達個人意圖,觀點和態度,并通過運用各種學習策略,提高理解和表達的效果。
全國一卷在2014-2018年的書面表達中考察了咨詢信(詢問英語學習課程的有關情況),約稿信(約美國朋友彼得給校報“外國文化”欄目寫稿),求助信(請外教幫你修改所附材料的文字和格式),告知信(告訴英國朋友下次上課的計劃),回復信(去中國朋友家做客的習俗);全國二卷在近五年中考察了描述文(報社征文:暢想十年后的我),邀請信(邀請外教露西一同去敬老院陪老年人過重陽節),約稿信(約請英國朋友提供攝影作品),邀請信(邀請外教參加中國剪紙藝術展),通知(觀看英文短片);在全國三卷的書面表達中考察了道歉信(你因故不能赴約而給留學生朋友寫道歉信),邀請信(邀請留學生朋友加入乒乓球隊)和回復信(你校體育活動開展情況)以提綱式為主。
通過對近五年真題進行整理和分析,不難看出高考命題有以下特點:1. 文體多為書信類應用文;2. 話題、選材新穎、時尚,符合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寫作興趣; 3. 情境化、交際化、真實化。
由此看出,高考命題呈現出如下趨勢:1. 淡化語言知識,突出語言能力; 2. 加大語篇層面的考查; 3. 語言的真實性:聯系生活,如應用文考查學生在生活中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 思想性和教育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品格、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命題。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按照相應的流程和步驟來完成表達的任務。
(1)審題。審題要審寫作背景,寫作對象,文體和格式要求,習作要點,關鍵詞或者中心句,要用什么樣的語氣和態度;最后,通過寫作,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和效果,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比如,投訴信有沒有表達清楚自己的不滿和要求的補償或者改進,申請信有沒有寫明申請緣由,個人優勢,表明自己希望被接納的意愿。
(2)草稿。在這一步要謀篇布局,一般將文章分為3-4各段落,每個段落寫什么幾個要點每個要點用不少于一句話來寫,將審題時列出的關鍵詞運用到寫作當中去。
(3)進行檢查修改和謄寫。在這一步要檢查寫作要點是否齊全;是否有中心句;關鍵詞是否有體現;句子之間,段落之間是否連貫,邏輯是否清楚;語法正確與否;文體和格式是否正確;是否達到預期寫作目標,再進行謄寫。
在實際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即使熟練使用寫作流程,在實際寫作過程中仍存在問題。
(1)不會審題:看到寫作任務,不顧文體要求,第一段都是套公式的自我介紹加上Im writing to do sth.的句型來寫出寫作目標,生搬硬套,或者在審題時提煉不出重點或者分不清主次重點
(2)用詞不準確: 1,不分詞性,沒有句法,用單詞的中文意思進行羅列來寫句子,不管英語的表達習慣和搭配或者詞不達意;2,要點沒寫全或者是過度發揮,添加太多內容(有關或無關內容),導致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或者毫無重點,影響篇章的整體表達。
(3)對語篇把握不到位,達不到預期寫作目標。這類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法基礎,能分清楚句子結構,甚至會用到比較復雜的句法結構找得到重點,但是寫出來的東西毫無美感,不連貫,不能達到預期的寫作目標。
3.1 學生寫不出來的原因:語言輸入和積累不夠,練習落實不夠充分
寫作是一種語言輸出,如果沒有通過閱讀等方式得到相應的語言輸入,沒有內化語言知識,包括結構和詞法,想法再多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可能準確流暢的按照要求用目標語言準確流暢的表達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在教學中不能局限在課本閱讀中,要補充閱讀材料。另外要讓學生多動筆,通過寫句子,同伴互改等形式加強語言掌握的準確性和表達能力。
3.2 要激勵起學生表達自己的興趣和內在動力,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
學生都是有學習能力的個體,很多時候學不好,并不是智力上的差異,而是不想學,認為其不重要和難進步;或者習得性惰性,習慣被動喂飽習慣被教而不是主動使用權威的工具書去自主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面,總結自身知識漏洞和不足,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和復習。
3.3 要讓語法教學為語篇服務,創立真實的語境,使表達更得體
語法教學應該是以語言運用為導向的“形式-意義-使用”的三維動態語法教學。在語言運用中,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總是交織在一起的。語法參與傳遞余篇的基本意義,語言形式的選擇取決于具體語境中所表達的語用意義。因此,教師應重視在語境中呈現信的語法知識,在語境中指導學生觀察所學的語言項目的使用場合、表達形式、基本意義和語用功能,并通過課內外的信息化環境下的練習和活動,鞏固所學的語法知識。
(作者單位:湛江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