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摘 要:學前教育一直是被家長乃至社會所談論的話題,而對于此類空間的設計現在也越來越得到空間設計師的重視。其空間形式從早期的簡單慢慢走向多元,功能也隨之改變,但兒童空間不同于成人,如何讓空間激發兒童的潛在創造力成為此類空間設計的關鍵。文章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發現和研究空間中的非功能性特點,為此類空間設計帶來新的思考和方向。
關鍵詞:教育空間;兒童;非功能性;空間設計
當下的教育逐漸變成一種應試模式,這無論對于師生、家長還是整個社會而言,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梅洛-龐蒂在他的知覺現象學中著重探討空間維度在知覺意識中的首要性。傳統教育空間設計中,使用功能常被明確化,導致空間使用方式單一。教育類型的空間設計更加注重對于一些非功能空間的形式表達,回歸對于空間本身的體驗,激發被教育者潛在的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而空間的非功能性建立在對于現代建筑功能主義之外,賦予空間另一種可能性的思考,從而尋求空間敘事的新的可能性。
一、稚趣:“輕”功能空間
空間的非功能性就是“輕”化明確的功能空間。“輕”是輕松、減輕的意思,在空間中,“輕”具有更加豐富多變的可能性,與明確的功能性空間相對;空間在滿足基本需求后,體驗形式更加具有不確定性、隨機性,激發人的想象和空間意味。
從類型的角度對教育空間的功能進行分門別類,可以分為兩種功能屬性。第一種屬性是“可教授的”,包括被教育者在空間中產生的一系列可控制的行為,是一種相對明確的功能屬性和空間特點;第二種屬性是“可激發的”,包括使用者“游戲”的空間,激發兒童“稚趣”,是一種超越功能的“漫游空間”系統。第一種屬性是現代建筑空間的一般屬性,是在秩序之內的邏輯;第二種屬性則屬于使用者對于空間的更深層次的意識,對于此類空間,空間的形式往往體現得更為輕松隨意,功能更為模糊、邊緣化,常見于一些游戲空間、交流空間以及一些無用的“空間復合體”。此類型設計中賦予空間“游戲”的屬性——行走、停留、交往、游玩中體味使用者最本源的“趣味”,從“游戲”中獲得主體對于空間的新的感知和想象。
二、空間“留白”
——基于空間中非功能性的三個案例
(一)行為系統:非功能空間的體驗
非功能空間是指區別主要功能空間的、跨越專門功能的空間范圍,如休息空間、交流空間、聚集場所、觀景處所等,人們根據角色之間差異性的需要而賦于非功能空間以不同性質的“功能”。與之相對應空間的非功能性,是指空間對于功能以外的另一種可能性,本質上是關于空間的功能性的問題。
1.共享的學習空間
位于紐約的WeGrow學校展示了對于教育空間非功能性的創造力。空間設計中弱化功能的主要活動區域可以讓孩子們在空間中自由活動,通過空間的環境系統自主地從空間和朋友中學習探索未知。
共享的學習空間行為系統,其公共性態度表達了設計對現代教育的開放性主張——最大化地激發不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互動。而更加深層次的空間意義在于空間主體和空間不同功能之間的交叉、穿越和漫游。空間內部有許多用書架圍合而成的空間區域,書架的高度依據孩子的高度而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就會擁有不同的活動帶,給兒童心理帶來安全感,偶爾將這些活動帶相互融合、交叉,讓兒童去自主探索。通過對空間的半圍合體進行設計,將不同類型的“學習場景”進行拓展、融合,最終納入這片半圍合式空間體系中,形式上通過將自然中不同事物的抽象幾何化,賦予空間以敘事的想象力。
2.互動的景觀裝置
WeGrow學校的設計整體給人積極活潑的空間體驗,大量的仿生設計激發出兒童的探索欲望。空間中的半閉合空間采用類似蜂巢的設計,讓孩子能自主在內產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天花板則運用了類似珊瑚、月亮之類的仿生形式設計。從大廳到教室,學校采用了柔性照明系統,創造了氛圍效果,形成了舒適、自然的校園照明。
整套景觀互動裝置的存在,使得空間在滿足了基本功能需求后,合理地加入更具體驗性的異質空間,在功能之外,簡單的空間被賦予更多可能性。兒童在裝置系統中的游戲過程中,通過自身感知而獲得更加豐富的審美引導,使空間設計滿足兒童所需的部分審美性與教育性,使得整個空間交通系統有著豐富的互動聯系和交流系統。
(二)空間介入:互動的參與感
1.浸入式體驗
位于上海的設計項目“LIVING ROOM”中,孩童的活動空間像是坐落在一片森林之中,其設計概念便來自亨利·盧梭的抽象自然繪畫。從兒童在環境中的行為視角來看,空間中的構成元素對兒童的行為和心理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包括天花、墻體、地板、色彩以及構成孔洞的形狀質感,這些能引導兒童的思維進而激發更多可能性,獲得一種“浸入式”的空間體驗。這種空間的非功能性能給兒童的身心感知更加豐富的想象,給予兒童在空間中留有發散思維的機會。
該項目頂部空間懸掛有巨大的“葉子”,以及一些鳥類圖案,地面階梯處采用了類似草坪的設計,其中有五彩斑斕的坐墊,橙色、黃色、藍色和綠色作為主要色調在空間中被大量使用。色彩上的策略運用到整個空間系統里。從色彩、材料、幾何形式和細節上營造的自然的空間質感體驗,引導尚處于心智啟蒙時期的幼兒在空間游戲感知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富的自然感知能力。回歸空間本身的功能,便是與人互動,兒童參與空間與自身交流,從空間本身中自發地獲得感知能力,而不是把空間當成一種規則的、秩序的、用于“教授知識”的介質。
2.屋中屋
空間中的樹屋增強了整個空間系統的可識別性,外觀設計更像一個“庇護所”,能夠保護兒童,“屋中屋”式的空間構成形式打破了空間相對開敞的格局。“樹屋”的吊頂和墻面運用“空間的孔洞性”手法,將自然的樹屋抽象幾何化,獨立的小空間的形式設計以及尺度都符合兒童的空間體驗。
空間的本質根本就是“人”,“非”功能并不是“無”功能。獨立樹屋空間介入整個環境系統為兒童與空間的交互提供更為多元的可能性。空間功能中有關場所體驗和空間本質的思考更容易在非功能性的空間中得到體現。“孔洞性”的設計讓空間層次更為豐富,形式的“疊合”使“空間漫游”的過程更為多元化。最大化地將兒童的需求在實體空間中得以體現,從而在空間的參與體驗中使兒童占主導地位。
(三)行為模式:非線性的游離
位于中國南昌的浪琴灣陽光雨露嬰幼園又被稱為“盒子”的幼兒園,設計師為空間中設計了一個攀爬裝置,借此來豐富幼兒園中庭的空間區域。裝置對于兒童來說,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游玩區域”,兒童自身的行為模式較為不確定,從數學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行為模式并不是簡單的“線性”行為模式。兒童的行為模式都要以空間為介質,讓兒童的活動行為模式呈非線性,空間的非功能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整個空間體系是一個可參與、可互動的空間裝置,用編織的手段結合鋼構固定“盒子”。空間整個形式層層交疊,網狀的結構呈現一種半透明的質感,屬于物理層面的“透明性”,置身其中,視線也層疊交錯,激發了兒童的探索欲望,使其在其中得到持續不斷的互動體驗。懸浮在空中的編織球體是“盒子”內部的主體,球體的擺放隨機性強,用通道將球體連接起來,通道的走勢充滿不確定性,兒童在其內部嬉戲、互動的同時,找到規律和線索,進而更新對于空間的感知。兒童對于空間的探索、感知更多為非目的性的“游離”,其一直用探索的角度與空間進行互動。以空間非功能性的實驗設計來打破人與空間的行為模式。
三、多情節敘事的可能性
現行的教育模式下,學前教育空間的空間形成正在日益發生改變,空間的非功能性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重視。空間設計中更多地用實驗的態度來探索人與空間之間的可能性,而兒童恰好處于探索未知的階段。于是我們可以從批判的角度出發,分析現代教育空間是否能以開放性的空間行為模式教育兒童。在層級化的空間行為模式中,空間的非功能性賦予了空間主體多種敘事情節的可能性。
柯林·羅將空間的透明性分為兩種層面的透明性,即“物理層面”的透明性和“現象層面”的透明性,其透明性的理論來源主要為立體主義抽象繪畫。“物理透明”顧名思義為物理層面對人視覺所產生的影響,“現象透明”則是通過空間形式的疊合、彌散來引導人們的內心感知。“現象透明”則賦予了空間中多種情節敘事的可能性。空間設計留有空白,讓兒童能從空間中保持認知的出發點,對空間保持有探索的狀態。
四、結語
以上對于學前教育空間的非功能性的案例研究還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空間的設計形式需要進一步實驗,但不能否認對于教育空間,非功能性無疑是一種發展趨勢。從兒童的設計思想下來改造現階段的兒童教育空間,這是回到一種健康的狀態。教育空間的非功能性開啟的是兒童的“心靈空間”,這種空間形式還有很多未知的、有待實驗的。對于兒童自身的不確定性,偶然性也將賦予整個空間本身無限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空間設計中的適量性“留白”,給兒童在空間中留有發散思維的機會。“現象透明性”的研究對于空間的非功能性是必不可少的,空間的重構讓空間本身擁有更多故事性和偶然性。其設計風格以及色調也必須注重與環境的協調統一性,具體設計根據兒童的實際需要做合理安排。
參考文獻:
[1]孫磊磊,黃志強.“稚”序之內,功能之外:基于“輕”功能空間的思考[J].建筑學報,2015(1):63-65.
[2]孫磊磊,黃志強,唐超樂.疊透與彌散:非功能空間的可能性[J].建筑學報,2017(6):58-61.
[3]張應鵬.空間的非功能性[J].建筑師,2013(5):78-65.
作者單位:
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