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梅
摘 要:文章對防城港京族音樂文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試圖厘清學界對中越邊境防城港京族音樂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方向,以京族音樂為主要切入點,研究京族音樂文化對當地旅游產業開發的影響。
關鍵詞:防城港;京族音樂;旅游開發
項目來源:本文系廣西財經學院防城港學院2018年學科團隊建設科研項目“中越邊境線上的京色音聲——防城港京族音樂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研究”(FCGXK2018YB003)研究成果。
一、音樂旅游開發研究的基礎
(一)選題背景
第一,文化產業的研究趨勢。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游客知識層面得到拓展,欣賞視野日益開闊,文化產業融合趨勢加強。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是現代旅游業發展與壯大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國民精神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
第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貫徹。結合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快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三,結合時事熱點,立足地方區情。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市長班忠柏在《中國旅游報》中寫到以邊境旅游試驗區批復為契機,打造全國邊境旅游“試驗田”,形成旅游開放新格局。
第四,邊境地區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是其空白領域。國外對音樂旅游的研究大多是側重于傳統音樂在旅游中的運用和對當地經濟、文化、政治的影響。而國內對京族音樂的研究主要從音樂審美、音樂要素進行分析,較少從音樂旅游角度,借助某種音樂手段促進發展經濟。
(二)針對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綜述
1.國外對音樂旅游的研究動態
在國外一般都將旅游與音樂以及社會文化相互融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Kaley Mason(2001)通過自己作為交換學生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生活的文化際遇,探索了愛爾蘭標志性音樂在旅游業中培育、詮釋、消費和轉化的過程及方式。
Chris Gibson與John Connell倆人一直致力于旅游研究,他們合作的《音樂與旅游:再次上路》即為音樂和旅游的全面論述,較為詳細地論述了音樂旅游的相關模式,在音樂旅游開發過程中音樂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到國外對音樂旅游的研究大都為實證性研究,側重點在于社會文化的影響,音樂對社區、居民的作用,同時反映出居民們對旅游者的態度。
2.國內對京族音樂旅游的研究動態
研究現狀方面:當前國內關于音樂民族及其音樂文化研究的基本現狀有:一是從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等視角上去洞察民族問題,較少涉及音樂文化領域;二是民族音樂研究領域較少,從人類學或者歷史學角度去關注音樂旅游文化更是少;三是大多為音樂文化在旅游中的運用與傳承、音樂文化與旅游的互動、音樂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有效融合,以及音樂文化在旅游中運用的策略研究等方面。
研究內容方面:京族音樂的研究從內容上大多是表現京族生產環境的特點,曲調風格上大多與情感、大海有其密切聯系,地域文化特點表現突出,例如“搖船過海搖繩斷;還有幾搖到岸邊;板短搭橋難;望妹伸手過來牽”的情感內容表現細膩。
研究方向方面:通過知網對“京族音樂文化”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發現共有105條記錄,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研究方向:
第一,針對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進行研究。例如葉峰的《對京族音樂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設想》、《新時期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張燦、張倩蕓《跨界京族音樂文化傳承與變遷初探》,基于對全球化的反思以及對文化多樣化的理解,針對京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問題,從音樂本體、音樂功能和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從傳播學的角度對京族音樂文化進行分析,例如賈恒存《中、越京族跨境音樂傳播的特征與模式》、《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之路探析——以京族民間音樂的傳承現狀為例》,從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角度對相關模式進行探析。還有許多對京族音樂的社會化功能的研究,對京族音樂的民風民俗,對信仰樂舞、娛樂等京族文化表征,以及對廣西民族民間樂器的音樂文獻研究。
第三,從京族音樂文化的闡釋進行研究。俄羅斯音樂學家鮑列夫認為審美功能是任何東西所不能代替的藝術特征:一是形成審美趣味,幫助人們從審美趣味上去更好地理解世界;二是人為的創造因素和精神創造,例如在歌曲創作上首先滿足人的感官審美體驗,之后延伸出審美價值的傳播效應的規律。根據此審美價值規律,將京族音樂文化旅游產業與審美效應較好耦合。
第四,針對景觀與音樂的有效聯系設想進行研究。景觀是造型性的空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現實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與操作性,而音樂是通過節奏、力度和速度等要素表現抒情性,以使達到審美體驗,音樂的律動會不時與景觀產生空間實體共鳴,促使音樂達成較好的審美效應。例如音樂與詩詞、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旅游景觀使之成為人們能接受的綜合性視聽覺藝術。例如李雁《論客家音樂文化與旅游開發》、鄒力宏《論民族音樂與旅游景觀耦合的審美效應》、張燕燕《海南黎族音樂旅游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褚曉冬《基于文化創意視角下傳統音樂文化與旅游開發的互動研究》、劉祎晨《傳統音樂于文化旅游產業的實踐和創新研究》,這些文章從音樂文化的角度與旅游產業進行有效聯系,充分挖掘旅游產業的同時利用音樂媒介,將其旅游資源進行有效開發。
研究基礎方面:音樂旅游從需求的角度上來講是指旅游者在以熱愛音樂、欣賞音樂、參與音樂及與音樂的相關事物為基礎,完全放松地融入音樂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從供給側角度上來講,音樂旅游是旅游相關企業部門所提供的一種以音樂為媒介,以音樂文化為助力來開展相關的旅游產業的活動形式,是通過宣傳、策劃活動推向銷售市場已達到消費需求和盈利需要的旅游活動。
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傳承方式:從諸多的研究文獻來看,其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大多為靜態的文本珍藏或博物館收藏,另外還有教育傳唱和傳承人的口語相傳、節假期的文化展演動態傳播、民間京族藝術團的傳承與傳唱等幾種方式。
二、防城港京族音樂旅游開發的思考
(一)防城港京族音樂的共性與個性
京族音樂的文化特點在于京族生活于中越兩國邊界地帶,在音樂文化上兼有兩國的特征,一方面具有中國的五聲調式的傳統音樂感,另一方面又出現與漢族不一樣的樂器形式,最為顯著的是獨弦琴的演奏,因為其發音和調式與民歌相似,所以將其獨弦琴和其他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合奏,能達到渾然天成的感染力,具有較強的表現力。
據日本服部正等著 《環境音樂美學》一書介紹,國外對非特殊投射的系統中心(NPS)所作的實驗證明:聽覺中樞收到的一部分音響信號通過以大腦的非特殊投射系統作媒介,可以提高視覺的靈敏度。在旅游景觀中播放環境音樂,正是利用這一原理,增強視覺感知的靈敏度,擴大游客觀賞景觀的視野,使其在有限的觀賞時間中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
(二)京族音樂旅游開發的思考方向
京族音樂旅游開發需要思考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音樂旅游資源可以從以音樂為主題、以人為主體、以物為主體、以事為主題四個方面進行開發,基于防城港京族音樂現有條件思考如何選擇最優化的主題或主體方向;二是開發的條件基于開發模式的思考,主要是以產品類型的開發模式和以基于消費類型的開發模式,要思考防城港現有的條件下哪種開發模式更為適合,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從文化功能價值上看,大多都看到了音樂的文化功能,但未能從根本上突破,音樂可被運用到各方面的領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能較好地促進地區區域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已經開展了音樂旅游的實踐,但是關于音樂旅游的理論研究還僅僅在起步階段。學界對于音樂旅游沒有統一的認識與歸屬,對于音樂旅游的意義、價值尚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學術影響力,理論基礎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音樂旅游的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國內雖對音樂文化與旅游產業的開發結合有一定的研究,但數量不多,京族音樂文化旅游是課題研究空白領域。研究方向主要有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研究、從傳播學的角度對京族音樂文化的要素進行分析、從審美角度分析京族音樂文化闡釋研究、自然景觀與音樂文化的有效聯系幾大類別。現階段需要注意和重視的問題:第一,眾多研究中缺乏對邊境地區京族音樂文化的全面觀照,邊境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文化多樣性需要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第二,邊境地區音樂文化的收錄、創新需要的協助因素較多,需要形成較好的研究體系;第三,挖掘防城港市旅游資源產業與京族音樂文化,建立文化旅游資源平臺,需要得到政府相關部門支持,有意識地去保護與開發京族音樂文化;第四,京族音樂文化旅游開發對于防城港市旅游業的沖擊與刺激的彈性、深度需要考慮。
參考文獻:
[1]褚曉冬.傳統音樂文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5(22):215.
[2]張燦,張倩蕓.中越邊境線上的京色音聲——廣西京族音樂文化研究的中文文獻綜述[J].北方音樂,2016(15):21-24.
[3]王璐.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舟山音樂文化旅游的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7(2):62-63.
[4]葉峰.新時期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音樂時空,2015(14):28-29.
[5]劉晗,曹詩圖.試論音樂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3):91-95.
[6]張燕燕.海南黎族音樂旅游資源開發的SWOT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8):103-104.
[7]唐嫚麗.音樂旅游開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8]鄒力宏.論民族音樂與旅游景觀耦合的審美效應[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5):58-60.
作者單位:
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