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倩倩
摘 要:讀書可以促進人們綜合素質的提升,改變人們原有的精神面貌。讀孔孟會讓人變得更加嚴謹,懂得怎樣去更好地處理生活中的事情,做到對待生活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可以隨心所欲,不會因為功名利祿而焦心。孟子追求的志向遠大,其遠大志向的形成離不開其對儒家道義的堅定信念,孟子自身還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處事剛正不阿,對自己的行動也有一個全面的準則概括,所以在讀孟子散文之時我們能感受到孟子的浩然之氣。
關鍵詞:孟子;浩然之氣;簡述分析
一、浩然之氣的相關定義
孟子散文中所出現的浩然之氣在歷史中有著很多的解釋,很多學者都糾結于浩然之氣是歸于物質性還是精神性的事物,本文也將會對此觀點進行敘述。在對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氣進行探究時需要對“氣”先進行討論,從而進一步理解孟子的浩然之氣。氣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最初的記錄中,甲骨文是將云朵的形狀作為氣字,其指的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后面的《左傳》中也有關于氣的記述,其中的六氣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現象,經過時間的轉換也就形成了不同季節之后其促進了人的生理和情感反應的產生。但是在《老子》的記述中,對于氣又有了更為復雜的解釋,老子認為其指的就是人的生理之氣??鬃釉浺矊膺M行了很詳細的描述,其描述和孟子所定義的氣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孟子提出浩然之氣之前,我國對于氣的研究就已經不斷發展了,并且因為不同文化的渲染,形成了不同的學說派系,因為各學派所關注的重點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其關于氣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這些派系都有著一致的觀點,那就是氣是一種自然之氣。
一是物質性的浩然之氣,北宋許多的學者認為浩然之氣是物質性的東西。當時有名的詩人張載、二程等都有著相似的觀點,他們認為浩然之氣是實質的物體,因為 “氣”本來就是存在天地之間流通的,由于人因其不能合理地流通,但是它還是存在,所以需要對其加強培養。作為自然的氣,其肯定具有良好的流通性。到了清代的時期,仍有學者持著這個觀點。現代的錢穆先生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對這個觀點進行了概括。二是精神性的浩然之氣,宋代的沈括認為浩然之氣具有極強的精神性質,他認為浩然之氣和義有著很緊密的聯系,這種“氣”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存在于人們的心靈中。物質的東西是不會存在人們心中的,只有精神才能夠長久存于人們的心中。蘇轍在論述浩然之氣時,認為浩然之氣和子思所說的誠具有相同的意思,只是用不一樣的方式表達了出來。誠在子思的解釋中是一個具有極強精神性質的物體,蘇轍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F代的許多學者對于浩然之氣的認識更多是偏向于精神性方面的,張文立先生曾指出浩然之氣不僅僅包括了自然界存在的氣體,也不僅僅是人體內的氣息,其指的是人最為重要的道德精神。還有一種思想則是認為浩然之氣既包括了物質性也包括了精神性,是物質和精神性的結合,詩人朱熹一直堅持著這一觀點,當別人問到他對孟子浩然之氣的了解時,朱熹很直接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浩然之氣不僅具有著極強的精神性,還擁有著物質性的基礎。因此從本質上看,朱熹認為氣是物質和精神相結合的。
(一)孟子長期居住在齊國
孟子曾在齊國長期居住。齊國在當時是十分強盛的國家,國內的教育、政治、思想發展活躍。孟子在齊國的這段時間道家發展速度極快,并且稷下道家對氣的理解是其具有物質性。孟子作為一個具有博學知識和善辯能力的人士,和稷下道家的一些人士有著很緊密的來往,在交往的過程中肯定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因此孟子居住在齊國時,由于和稷下先生們的交往頻繁,經常做學識問題的探討,所以孟子受到他們的影響巨大,經常將他們的思想帶到自己的文章中。孟子雖然是子思的門人,但是其思想并不會一成不變,在受到其他思想的長期渲染之下,必定會有所變化。并且稷下道家的氣論是唯物性的,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的發展。
(二)浩然之氣與《管子》一書有一定的聯系
孟子的浩然之氣和許多書籍都有著共鳴之處,特別是和《管子》一書,兩者對于氣的概括有著驚人的相似性。《管子》書中的精氣反映了窮盡物質世界深微之處。通過對其引文的相關分析,再加上后期學者的深度研究,《管子》中的“精氣”具有較強的物質性,同時其和孟子所提到的浩然之氣也有著很多的相似點,都有談到氣的廣闊性等。
二、浩然之氣養成方法
根據孟子的闡述,浩然之氣的主要形式是“至大至剛”,從其中的詳細內容看,其和“配義有道”有著一樣的性質,孟子則認為氣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間,那么肯定會有很強的氣勢,產生強大氣勢的原因是因為氣的生成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直養出自《孟子》的“正直之氣”和“養之以義”。所以后人將“直”都解釋為義,雖然義和正直在意思上有著詳盡的地方,但是從其本質意義上講,都是指直接、不邪、順者的意思,從而引發出正直、挺直等義項?!盁o害”在后儒中經常用損害來理解其中的害,雖然字體相似,但是其意思有著很大的差別,這里的害應當是自然的,是由人自身的“四端”所產生的,并沒有外力的任何干涉,拔苗助長這一文也正是為了強調這一道理寫出來的。對于這個“害”,指的是人們的“四端”在進行擴充的時候,人們需要順其發展,不能使用外力去干涉,去阻礙它。如果用損害來解釋這個字,則應當從相同的角度出發,指出自己的浩然之氣在人們自身的“四端”那里,需要自然而然地順直生長出來,在浩然之氣的成長過程中,人們不能去干涉其發展。
孟子認為浩然之氣的養成中,義有著很強的作用,并且孟子對于告子的“仁內外義”秉持著自己獨立的態度,但這并不能表示孟子沒有心外之義,孟子主張性善論,對道德標準中的義認為是每一個人都該擁有的。孟子認為的義是從內心萌發增生,一直存于自己內心,對個人對外在事物和社會的認識有著較高的強調作用。因此他所說的義就是根據自己的想法,遵循“四端”的基本道義,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集合起來就是“集義”。道即是天道,孟子對于天地間事物的認識有一套自己的體系,他認為人性、人道、天道,具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極力主張性善,對于人性善的理解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闡釋的,孟子認為人心天生具有四端,這是人之性情的根本所在之處,所以人心向善也代表了性善。因為孟子人性論的基本原則就是通過人性論去展現心性,通過對心善的合理使用證明人的性善,并且這兩者并不是從外獲得的,而是從自身內心迸發的,要求人們需要遵從人的善性引導與規范?!爸浴币埠秃迫恢畾庥兄苊芮械穆撓?,“知言”并非是知道自己所說的,而是知道別人表達的意思,在和他人交流的這方面,孟子是善于理解他人的,并且孟子也有著很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