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

摘要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盆腔炎患者100例,均符合《婦產科學》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頭孢呋辛4. 0 g十5%)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ld,0.5%甲硝唑2()()1nL靜脈滴注,1次ld,7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按照中醫臨床分型分為氣滯血瘀型、濕熱瘀阻型、寒濕凝滯型、氣虛血瘀型進行辨證施治。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2 .OoA,其中氣滯血瘀型總有效率92.9%,濕熱瘀阻型總有效率92.9%,寒濕凝滯型總有效率90.9%,氣虛血瘀型總有效率90.9%,對照組總有效率7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慢性盆腔炎;中醫分型;辨證施治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腹膜、內牛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癥,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1】,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同,可導致白帶增多、月經紊亂、腰腹疼痛及不孕等,臨床不可忽視,但是單純的西醫治療效果欠佳。中醫認為盆腔炎屬于“瘕瘕”“帶下病”“婦人腹痛”等范疇【2】,中醫臨床分型分為氣滯血瘀型、濕熱瘀阻型、寒濕凝滯型、氣虛血瘀型【3】,中醫辨證施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慢性盆腔炎進行治療,取得的臨床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資料與方法
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盆腔炎患者100例,均符合《婦產科學》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6 - 61歲,平均f44.6±3.2)歲;病程1-5年,平均(43.2±1.2)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7 - 63歲,平均(44.5±3.5)歲;病程1-6年,平均(4.3±1.3)年。
方法:對照組給予頭孢呋辛4.O g+5%葡萄糖溶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0.5%甲硝唑200 mL,靜脈滴注,1次/d,7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按照中醫臨床分型分為氣滯血瘀型、濕熱瘀阻型、寒濕凝滯型、氣虛血瘀型進行辨證施治:①氣滯血瘀型(14例)的治療方法:血府逐瘀湯,方藥組成:當門15 9,川楝子10 9,牛膝IO g,牛地黃10 9,制香附10 9,桃f_5 9,川芎10 9,五靈脂10 g,元胡10 9,陳皮10 g,柴胡10 g.紅花10 9,益母草15 9。②濕熱瘀阻型(14例)的治療方法:當門芍藥散加減,方藥組成:澤瀉10 g,白術15 9,艾葉IO g,茯苓12 9,炮姜10 9,黨參15 9,薏苡仁IO g,蒼術IO g,桑寄生10 g,五加皮10 g,川芎10 g,黃芪15 g,益母草12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當門12 g。③寒濕凝滯型(II例)的治療方法:少腹逐瘀湯加減,方藥組成:沒藥f研)IO g,延胡索6 g,當門10 g,川芎10 g,官桂3 g,赤芍10 g,干姜(炒)6 g,蒲黃10 g,小茴香(炒)10 g,五靈脂(炒)10 g。④氣虛血瘀型(II例)的治療方法:活絡效靈丹加減,方藥組成:五靈脂15 g,元胡15 g,白術15 g,黃芪15 g,黨參15 g,沒藥10,乳香IOg,牛膝12 g,敗醬草12 g,上茯苓12 g,當門15 g,丹參30 g。氣滯重者加香附3 g,川楝子10 g;濕熱盛者加丹皮10 g,黃柏10 g,蒲公英12 g。l劑/d,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7d。
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2.0%,其中氣滯血瘀型總有效率92.9%,濕熱瘀阻型總有效率92.9%,寒濕凝滯型總有效率90.9%,氣虛血瘀型總有效率90.9%,對照組總有效率7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腹膜、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癥,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盆腔炎病情較頑固,可導致白帶增多、腰腹疼痛、月經紊亂及不孕等,臨床不可忽視,但是單純的西醫治療效果欠佳。中醫認為盆腔炎屬于“帶下病”“瘢瘕”“婦人腹痛”等范疇,中醫臨床分型分為氣滯血瘀型、濕熱瘀阻型、寒濕凝滯型、氣虛血瘀型,中醫辨證施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產后調攝失當或適值經期是盆腔炎的發病誘因,此時胞宮空虛,濕毒,血室正開,濕熱穢濁之邪乘虛內侵,結于氣血,蘊積胞脈、肥宮、胞絡l4。
依據瘀血的發病機制制定了活絡效靈丹,其有化瘀止痛、活血通絡之功,因此以該方治療盆腔炎收效良好,黃芪、黨參、白術有補氣的作用,活絡效靈丹聯合黨參、黃芪、白術等有補氣化瘀之功效[5]。
少腹逐瘀湯方中干姜、官桂、小茴溫暖沖任,散寒通陽;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散結定痛,活血祛瘀;當門、川芎、赤芍活血散瘀,養血調經。諸藥相配,共成溫陽散寒、化瘀散結、調經止痛之功。
當門芍藥散,方中白芍、當門、川芎能改善炎癥周圍的血液循環。茯苓、白術可減少炎性滲出,有鎮靜和利尿作用。
血府逐瘀湯,方中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脈,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防純化瘀之傷正,四逆散疏理肝氣,使氣行則血行。諸藥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
綜上所述,觀察組總有效率92.O%,其中氣滯血瘀型總有效率92.9%,濕熱瘀阻型總有效率92.g%,寒濕凝滯型總有效率90.9%,氣虛血瘀型總有效率90.9%。對照組總有效率7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P<0.05)。由此可見,中醫辨證施治聯合西醫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穎,楊金芬,周文濤,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忐,2013,17(14):184-186.
【2】吳克明,張慶文中西醫臨床婦產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以出版社,2001:207.
【3】董莉,丁偉平,壽之煒,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價【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4,32(9):2291-2293.
【4】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12:317
【5】從艷艷,陳衍秋,胡賽玲.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積液的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6):1059-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