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軍
龍泉青瓷從西晉就有記錄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龍泉青瓷在北宋時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形態和較大的規模,并且在南宋中晚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在那時的制瓷技藝登峰造極,其中梅子青、粉青釉更是達到了當時到如今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龍泉青瓷技藝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龍泉青瓷的產品。
龍泉青瓷的歷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五代到北宋早期--青瓷的“初出茅廬”、北宋后期到南宋--青瓷的“盛世元年”、元明--“隱于山中歸于世”。從這里可以看出龍泉青瓷的發展可謂是如同坐過山車一般有極高的時候,也有在低谷的時期,但最終在現代有了較好的發展,目前有很多與龍泉青瓷相關的企業正在發展。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的“初出茅廬”
在三國兩晉時期,老百姓運用其他窯的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但是在發展開始青瓷的制作時非常粗糙的,直到五代和北宋,由于當時統治者為其他君主的討好而去要這一瓷器,而作為當時剛剛發展起來的青瓷被迫承擔這一任務。也是由于這樣,青瓷的質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盛世元年”
南宋可謂龍泉窯的黃金時期,那才是青瓷的“盛世元年”。北宋覆滅后,北方人大量南遷,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爭所破壞,甌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到了晚期,由于北方人的遷入,帶來了不同的技術,龍泉窯結合南藝北技,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隱于山中歸于世”
由于元代時期統治者的時代背景不同,他們并不喜愛著青瓷的細膩,但在宮廷和貴族中也是身份的顯示。在元代前期,青瓷仍然在擴大發展,但是到了后期,因為階級與民族的斗爭,間接的影響到了青瓷的發展。
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產。此后,青花瓷興起,之后隨著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在那時實行海禁,由此導致青瓷外銷量銳減。龍泉窯窯口都紛紛倒閉,通通改燒民間通用青瓷,在這樣的情況下所燒制青瓷的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致。而在清朝的某一個時間,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這個被歷史遺忘湮沒了很久的奇跡終究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撥開塵土,重見天日。
近年來我們對龍泉及宜興這兩個代表青瓷產區的行業現狀進行了一定的觀察,出于對青瓷文化的熱愛,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我們在融合兩地青瓷的特色及探索青瓷發展的新方向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開發了一系列有獨特藝術效果的青瓷新品。比如無光青瓷系列、窯變釉上彩系列等產品,尤其是成功開發了全新的青瓷品種“雪里青”系列,深得古青瓷釉面溫潤古樸、釉如堆脂、素靜典雅的神韻。其暗藏云斑,行云流水間平添一種流變的靈動,又如白雪中流出絲絲清泉,青白相生,為青瓷開拓了新的藝術空間。與此同時也從宏觀角度進行了思考,我們認為要想使青瓷真正意義上復興,必須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釉料的配方。要不斷地深入研究,做出最地道的梅子青、最好的粉青,及各種具有傳統韻味的新釉色品種。再就是工藝細節,包括胎、底足和口沿的修整等。此外造型也是一個很深奧的學問。青瓷造型主要依靠線條———這是關鍵———要不斷地完善它的線條,要有一種冰清玉潔的感覺。現代青瓷因為燒制技術的改進、窯爐溫度控制的簡化、釉料配方的開發以及胎土白度的提升,釉色更穩定,但對許多作品而言釉的質感已經接近玻璃,過于輕盈的釉色難免會給人以一種“浮”和“飄”的感覺,缺少了古代青瓷那種穩重凝練的氣質。可見,無論在龍泉還是在宜興,青瓷工藝都已經到了必須在新技術和高品位之間找平衡的階段了。如果說紫砂才是陶本該有的模樣,那瓷又本該是什么樣子呢?只有青瓷。也許從紫砂的成功中我們可以找到值得借鑒的東西。
2 設計創新
在1600 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青瓷作品以溫潤如玉的釉色以及流暢優美的造型不斷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尤其是南宋龍泉青瓷,幾乎已臻中國古代陶瓷青色的最善境界,精美的造型更是令人愛不釋手。如今,傳統青瓷工藝與現代設計之間的關系亟需重新討論。
對于一件工藝品來說,色彩與造型無疑是其中兩大最主要的表現手段,而色彩又依附造型而存在。就目前來看,青瓷似乎更加注重釉色之美,而器物造型方面就顯得偏老化,基本上還是延續傳統:一種延續傳統并加以發展;另一種干脆就在形制上仿古,主要以古代禮器中的玉器和青銅器作為藍本。青瓷作為我國的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上千年的積淀使其高山仰止,后人單憑執著很難在青瓷藝術上開拓出自己的道路。因此,要注重引進高校等外界高水平設計力量,尋求突破。在裝飾設計上也可借鑒書畫等藝術門類的風格,采用窯變點綴,釉中、釉上等手段,發展刻、畫、浮雕、堆塑與釉色結合等多種裝飾工藝,以豐富裝飾效果。
3 品牌策劃塑造
青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其內在的質感、色澤及隱現的人文氣息本身已經與中國人的“敬天尚青”、“類冰比玉”、“平易淡泊”等審美情感非常吻合;而把對玉的情結轉化或者說是延伸到對青瓷,也是青瓷自南宋以來一直受人喜愛且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青瓷之美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共同的心理氛圍,成為共同文化和意識的象征,因此彌足珍貴。但是青瓷的影響力還很有限,有待于擴大宣傳,這方面完全可以借鑒宜興紫砂的運作。
政府部門要支持引導,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工程的高度擴大青瓷的知名度,營造大環境、大氛圍,加強不同產區之間的交流,優勢引導,共同提高。行業協會要定期組織舉辦各種展覽評比,同時在專職從藝人員的職稱評定及行業引導等方面要有具體措施。從業者要沉下心研究當今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不同需求,開發產品、引導市場;要通過對接陶藝、書畫等領域大師的人脈資源,借以提升產品檔次,培育品牌產品,從而推動產品價值向價值鏈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