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 楊廣金

摘要:梆子腔劇種是包含時間藝術、空間藝術的綜合藝術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之一,是傳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表演等的集大成。河北梆子與豫劇均為河北省與河南省的省劇,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力。作為省域文化的標簽行業,傳承發展問題更具研究意義。縱觀我國戲曲發展史不難查察出,各地方劇種的發展路徑不同發展的結果迥然不同。
關鍵詞:河北梆子;豫劇;劇種發展
在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系統中,梆子腔系統劇種占居大半河山,該系統中又以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四大劇種影響最大,幾乎成為梆子聲腔系統的代表。同源于梆子腔的河北梆子與豫劇在劇種的發展中鮮有不同。兩劇種在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從唱腔研究、代表劇目、流派傳承、唱腔音樂改革等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本文指出河北梆子與豫劇發展變革過程中的社會境況、藝術精髓、代表作品、藝術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歷史、現狀和經驗,結合兩地的發展實際情況剖析出地方劇種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具體解決方法,探尋未來戲曲傳承、發展提供較詳實的理論依據和范例。
一、河北梆子與豫劇發展路徑概述
河北梆子是河北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脫胎于梆子腔,又與京、津、冀一帶的地方文化、民俗風情、審美情趣、語言特征等相結合經過改良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劇種。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鼎盛發展足跡遍布全國,全省各地區都有專業劇團,至九十年代后省外劇團基本不復存在,省內劇團也大幅減少,乃至現在基本(不包括北京、天津)只剩河北中部地區,在冊劇團數量不足30個,劇種排名由原來的第二位滑落到前十以外,劇種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豫劇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同起源于山陜梆子,原名河南梆子,后流傳至河南與當地說唱音樂相結合形成豫劇,距今有300年的歷史。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到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委內瑞拉、新西蘭、德國、英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演出,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陜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臺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全國共有專業豫劇團300多個,民營豫劇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達到10萬多人。
新中國成立后,由常香玉、崔蘭田等豫劇名旦開創了個人流派,又經唱腔音樂改良,形成獨特唱腔,《花木蘭》、《朝陽溝》、《穆桂英掛帥》等著名劇目在全國名聲大振,為豫劇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豫劇從此進入了黃金時代。兩相對比揭示了豫劇與河北梆子的興衰狀況,從二者發展的藝術流派、音樂特色、演唱風格、戲曲劇種品牌的價值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比較,總結其優略,每個時期各具特色,有規律可尋。
二、河北梆子與豫劇發展對比研究(見表1)
三、具體改革舉措
一出戲《朝陽溝》使豫劇煥然一新、一出新編神話劇《寶蓮燈》讓河北梆子名聲大振,劇目的精致化、劇目代表人物的形象化、音樂唱腔的作用、傳統唱腔確立劇種的風格特色、從改革唱腔促進劇種的發展、從樂隊伴奏方式的豐富等方面都構成了劇種發展的要素。據統計近三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兩年就有三個地方劇種消失,針對這一劇種發展狀況,各要素之間也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地域、人文、風格等多方的客觀環境影響導致劇種發展的差異,本文從宏觀角度探討劇種發展路徑。
1.新時期背景下,利用當下大環境。戲曲的發展也將迎來下一個春天。加強打造劇種的品牌,樹立劇種唱腔風格,重視流派的建立。
2.加強劇種的普及,培養青年一代觀眾群。結合學校的文化傳播平臺,戲曲進校園,建立學生觀眾群,從青少年一代抓起,讓更多孩子熱愛戲曲,提高戲曲的傳播度。
3.青年演員的培養。選撥優秀的。
4.經濟視域下的劇種發展。
本課題正是在十九大背景下,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傳承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為本土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盡以綿力。河北梆子與豫劇為梆子聲腔的兩大代表劇種,其發展路徑各具特色且特征凸顯,極具示范性。結合兩地的發展實際情況剖析出地方劇種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具體解決方法,以經濟學的理念來評估劇種品牌并探討對戲曲發展的影響似乎學術界還未有先例,并為探尋未來戲曲傳承、發展提供較詳實的理論依據和范例。
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社會發展研究課題《河北梆子與豫劇劇種發展對比研究》結項成果,課題編號:201803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