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皖君
摘要: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促使現階段我國媒體行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此種背景下,媒介融合成為一種必然現象,就目前融合情況而言,不僅僅發生在內容與渠道層面,還發生在平臺與機制角度。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角度,分析了新聞傳播途徑的變化,研究了生態變化與重構的方法。希望以下內容的論述可以推動我國新聞媒體行業正向發展。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傳播;生態衍變
前言:
從2014年自今,媒介在政策要求、公眾需要以及技術革新的多重因素影響下,正在從技術、傳播渠道以及文化內涵等角度發生改變、碰撞與融合,就目前發展情況而言,可以說已經形成了軟實力中的硬核基礎,新聞傳播的生態格局就此產生,無論是傳播效果還是結構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因此,對媒介融合中的新聞傳播生態變化及重構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媒介融合中的新聞傳播途徑的轉變
(一)多元化信息獲取渠道
就傳播媒介的實際內容而言,完全將傳播者與受眾者劃分開來。傳播者為信息的傳輸一方,一般情況下都是各類權威的新聞機構,此種情況下的傳播方式大多為單向傳遞,采用的傳播方式為垂直傳遞,也就是自上而下進行,因此無法顧忌受眾者的交互感、參與性以及可操作性。而在技術革新的背景下,媒介平臺與其它類型的質化內容,已經產生了較為激烈的競爭,加之受眾群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導致受眾群體已經不再滿足單線被動地接受信息,尋求多元化獲取信息的方式和去中心化的用戶體驗,媒介平臺逐漸淡化“守門人”效應,強調雙向性傳播,用戶生產內容開始占據主導[1]。
(二)內容重心發生變化
在新時期的發展中,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這一現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調整了傳播內容的重心。具體而言,電視臺在進行采編的過程中,會對信息資源進行相應的調控,從而創建了信息共享平臺,隨后通過新聞直播的方式完成信息內容傳播。不過受媒介融合的影響,任何一名受眾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聞信息的生命力,賦予新聞更多的真實性、原創性。由于在信息傳播具有雙向性特點,使得受眾能夠通過獨立的方式獲取信息,密切了新聞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在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下,從根本上提升了信息的實用價值與精準程度。簡言之,當前社會的演進中,新聞傳播的內容重心出現了相應的變化,要求新聞媒介及時調整傳播方式。
(三)信息采編方式得到創新
在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中,所采用的方式具有較強的單一性,主要由權威機構擔任采編工作。這一期間,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同時很難提高采編工作的效率,影響新聞在社會中的導向作用。而在媒介融合的新環境中,市場中逐漸形成了媒介全產業鏈,并以資本為對象開展編輯、發布等方面的工作。正是在這一前提下,新聞信息能夠被人們所共享,并且新聞單位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有效提高了信息采編的效率。例如: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利用手機、平板電腦進行視頻剪輯,不僅提高了實際工作的效率,還有效降低了新聞采編的成本。除此之外,媒介融合還豐富新聞采編的方式,從能夠實現對多元化信息的利用,提高新聞的整體質量。
二、媒介融合中的新聞傳播生態變化及重構策略
(一)構建全新的空間關系
為適應媒介融合趨勢,必須構建全新的媒介傳播空間關系,由此在不斷重組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產品與受眾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媒介融合便能夠更好服務于新聞傳播。新的空間關系構建不能單單將信息網絡傳播視作簡單的傳播路徑,而是需要將其視作具備強化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關系,無法被替代的相互補充融合過程。虛擬空間的投放精準度直接對現實空間產生影響,傳播力度與傳播廣度也會同時受到影響,現實空間提供的強有力受眾黏性與深度的信息挖掘,也會直接對虛擬空間造成影響,這使得長期以來,主流信息發布鏈的最前端始終為現實空間。媒介融合的核心與本質可簡單理解為媒介傳播空間之間變量的平衡,可見全新媒介傳播空間關系構建的必要性[2]。
(二)推動媒介集團化發展
在構建全新媒介傳播空間關系的同時,還應大力推進媒介集團化發展。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影響,新聞傳播在現代化媒體技術環境下可運用的媒介種類大幅提升,這便為媒介往集團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集團化發展過程中,需合理調整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資金及工作人員,并結合時代發展,同時完善相關制度。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屬于現階段我國傳媒集團的主流,這種現狀對新聞傳播造成的一定程度負面影響必須得到重視。因此本文建議引入市場競爭,通過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傳媒集團管理,媒介集團化可在市場推動下快速取得成果。此外,傳媒集團還應拓展自身業務,以此保證自身業務涉及多個傳媒領域,并不斷豐富新聞傳播內容,如電影、電視、新媒體等領域,業務的拓展也需要得到重視,體育等領域便屬于拓展的重要方向[3]。
為更好滿足媒介集團化發展需要,適應媒介融合催生的一系列變革,資金鏈條的流暢性保障也需要得到重視,以此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避免資金鏈條斷裂問題出現。在具體的業務開展過程中,媒介集團需避免出現脫離實際的問題出現,并充分利用自身實力基礎,同行業優秀經驗的汲取也需要同時得到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市場能夠較好滿足媒介集團的資源合理分配需要,并有效推動媒介集團發展,但媒介集團不應出現主要依靠市場發展的問題,這是由于媒介集團必須符合國家體制,只有結合國家實際情況,不脫離社會主義性質,在此基礎上借鑒優秀國際經驗,才能夠更好適應國情實際。在文化層面的媒介融合探索中,媒介集團化發展需加大對新聞信息文化傳播的重視程度,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優勢必須在其中得到有效利用,以此將媒介集團發展與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即可為媒介融合的發展提供充足動力,并保證新聞傳播生態變化及重構更好滿足我國發展需要。
(三)重構媒介信息表述方式
在分析媒介融合下的新聞傳播生態變化和重構特點時,應注意到多種媒介的出現和應用,一定程度加快了新聞傳播速度,為了形成良好的新聞傳播生態,需要從媒介信息表達方式角度出發,在重構傳達方式的條件下,實現新聞領域的良好發展,滿足不同用戶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打造一個完善的新聞傳播體系。新的時代背景下,網絡中的信息主要面臨單一性、同質化問題,嚴重降低了信息真實性,尤其市場中的惡性競爭,導致一些媒介平臺只關注如何獲取流量,缺乏自己對新聞的看法和觀點,無法滿足用戶對新聞信息互動性、時效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因此,需要盡快采取媒介信息表述方式的重構策略,以便突出表述方式的多元性,開發讀者思維,使其對新聞事件有著明確認識。例如,針對同一個新聞事件時,要從獨特角度出發進行新聞解讀,改變以往的評價方式,而是在創新思維運用下,嘗試將散文敘事方式運用到新聞事件表述中,確保傳播廣泛性,能提高新聞傳播質量。另外,還應注重新聞信息內在價值的挖掘,樹立企業形象,在新型媒介作用下,突出信息傳播互動性特點,由此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只有實現新聞表述方式的多樣化發展,才能保證受眾對新聞信息有充分了解。
(四)重視媒介人才的培養
在多種媒介融合發展背景下,媒介傳播不僅是進行信息上的傳播,更是情緒上的傳播,觀念和情緒在多媒介協調應用下將具有更大感染力,因此,為了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目的,要將重點放在媒介人才培養上,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信息敏感度,使其能在大量數據資源中提煉出有價值信息,確保新聞內容對讀者有較大吸引力,并憑借自身經驗和內在素養,保障新聞信息是真實的。多媒介融合時代下,對新聞傳播生態帶來一定影響,主要體現在新聞內容呈現方式和獲取渠道的多樣化,容易出現虛假新聞信息的現象。對于新聞行業從事者而言,要熟練掌握媒體技能,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完成新聞制作、報導等工作,注重自身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同時加強自身新聞寫作能力,能很好完成崗位工作。另外,打造一個高素質的新聞工作人員隊伍,對新聞傳播效果有著直接影響,受眾接觸新聞信息時,將產生自己的判斷并參與到評論活動中,由此產生輿論導向。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可對受眾思維起到正確引導作用,使其理性看待新聞事件,樹立健康價值觀,真正發揮新聞傳播在受眾素質培育和思維形成上的促進作用,是媒介融合下新聞傳播行業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可對社會和諧發展有著促進作用,逐漸形成一批忠誠的受眾群體。
結語:
總而言之,媒介之間的融合基礎核心內容是進一步增加媒介傳播能力,改善傳統傳播結構,提升傳播效果。就目前發展大趨勢而言,媒介融合所具有的內涵與實際表現,正在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而新聞媒體傳播只有順應改變形式與趨勢,適當、適時進行生態化變革與重組,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文化實力。
參考文獻:
[1]徐曉紅,陳文敏.政治新聞傳播對貧困地區農村媒介生態環境的獨特性優化——以武陵山片區湘西十八洞村政治新聞傳播為例[J].東南傳播,2018 (11):78-80.
[2]思涵.全媒體傳播生態下的新聞教育——訪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教授[J].今傳媒,2018,26 (02):1-4.
[3]董佳歡.媒介融合環境移動直播對傳統新聞業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8 (0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