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琪
摘要: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了40余年,隨著深化改革的進一步加快,城鎮化發展也被提上了議程,自李克強同志提出了城鎮化發展以來,城市可用地不足的問題也日漸端倪,人均可用面積逐漸減小,幸福指數隨之降低。為了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將傳統干欄式建筑形式應用到現代住宅建筑中,使建筑底部架空的建筑形式也就應運而生。本文分析了干欄式建筑的主要特點,并將其與架空層建筑進行對比,從中提取出可被現代建筑運用的部分,即將干欄式建筑思想和經驗應用于現代建筑中。
關鍵詞:干欄建筑;住宅建筑;底層架空
一、干欄式建筑簡介
干欄式建筑是指以桿狀物為基本受力結構的建筑,通常利用木(竹)柱作為底架基礎,并在其上建造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從視覺上看、不同于以往建筑的“拔地而起”,干欄式建筑更像是“空中樓閣”,當然這種造型結構并非僅僅滿足視覺上的要求,可以說任何一種建筑都應先滿足功能要求再尋求外觀設計,建筑的結構要求通常取決于地理以及氣候條件;干欄式建筑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是南方所特有的建筑風格,江南一帶空氣潮濕,早期定居在這里的人們就地取材,利用木竹搭建了最早的干欄式建筑雛形。古代居住干欄式房屋的主要為百越和百濮兩大族群,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目前考古發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是迄今最早的干欄式建筑實物。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上以自處,下居雞豚,謂之麻欄。”又如《赤雅》:“人棲而上,牛羊犬豕畜其下”,都是對干欄式建筑的描繪。
從建筑結構設計的角度來看,干欄式建筑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支撐框架體系以及整體框架體系。下部支撐結構和上部維護結構組成了支撐框架體系。而根據結構剖面不同,整體框架體系又分為全樓式、半樓式兩種。
二、架空層建筑簡介
建筑學中的術語“架空層”是無外圍護結構,僅有結構支撐的開敞空間層。在古時南方建筑中廣泛運用,近代時期很少見,直到多年后架空層建筑又開始流行于現代住宅建筑之中。架空層建筑一般處于建筑底層,去除了墻、窗等圍合物,掏空整個底層或者部分底層的空間只留下柱子或者剪力墻等承重構件和建筑頂面等,從而得到一個介于室內和室外的半開放空間。
三、住宅建筑架空層現狀
架空層建筑在古時多運用木質結構,到了現代基本采用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材料。而南方氣候自古以來都多雨潮濕,為了適應這種氣候,架空層建筑還是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在住宅建筑中開始廣泛應用底層架空的形式同時帶來了很多實用性的意義:1、擴大住宅區綠化率;2、增加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范圍,在架空層區域活動時不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增加了鄰里之間互動的幸福感;3、巧妙的結構設計增加了住宅內外部空間的連續性,傳統的平面分布改為空間垂直分布,原有的平面空間轉變為自然環境,使人更貼近自然;4、用精巧的設計解決了傳統建筑中,底層的用途定位問題,變相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
盡管如此,通過對干欄式建筑歷史產生的回溯以及現代應用的研究,將干欄式建筑的設計理念應用于現代商用建筑中仍屬于學術前沿,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但是相關的政策文件以及設計理論和方法還不成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來完善。
四、干欄式建筑的設計理念及其現代住宅建筑架空層的啟發
通過上述討論,干欄式建筑對現代住宅建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緩解用地需求,順應地形。傳統干欄式建筑是適應地形變化需要而產生的,此類房屋對地形變化有很強的適應性,面對土質松軟或地表起伏不平的情況,可免填挖地基。借鑒干欄式建筑底部架空適應地形,尤其是對于現代位于地勢高差大、起伏不平和臨水位置的建筑具有較大意義。
(二)美化環境,便于種植。干欄式建筑底部架空,這樣不會破壞植被的生長空間,使建筑與植物很好的相處。并且建在水域附近的干欄式建筑還能受到水體調節效應的影響,調節適宜的氣候,形成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這些特點對于現代住宅架空層也同樣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
(三)適應氣候,利于防潮。干欄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這與南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存在密切的聯系。南方炎熱多雨,人居樓上可以避暑防潮,有利于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在現代住宅建筑中運用底層架空層也同樣可以降低受潮幾率。
(四)內外聯通,空間多變。古時干欄式建筑上部可以住人,下部飼養動物,上下空間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而到了現代建筑底層的架空,可完全作開敞處理,將室內外空間相互交融,充分利用了空間,使建筑底層空間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讓整個城市變的開放通透,進而大力改善樓高路窄的情況,以營造一種“開放型城市”。
(五)提高防洪性,降低災害率。古代干欄式建筑建造的地理位置都處于艱苦的環境下,時而會有洪澇等災害,而底層架空很好的避免了災害的發生。現代架空層建筑完全可以多建于多澇災的地區或偶然遭遇水災以及泥石流的平原丘陵地帶,同樣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這種傳統建筑手法對于現代住宅建筑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和影響。
五、總結
住宅建筑的底部架空,在中國南方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它是由我國古代傳統民居建筑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干欄式建筑是人類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逐步探索中產生的一種建筑形式,在設計現代住宅建筑架空層設計時,也遵循了這一原則,住宅建筑底部架空借鑒傳統干欄式建筑最主要的特點有:1、架空層建筑不受氣候因素影響;2、增加建筑密度;3、擴大城市公共用地面積。
因此可以看出傳統干欄式建筑對于現代住宅架空層建筑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與影響,在我國南方住宅建筑運用底部架空是十分有必要的。針對目前架空層建筑發展不完善的地方,希望政府和相關設計人員能夠給與高度的重視,讓架空層建筑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杰.江南木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聶鑫森.觸摸古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布正偉.結構構思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4]方智果.底部架空建筑空間設計研究.廈門:華僑大學,2007
[5]張良皋.干闌建筑體系的現代意義.新建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