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錦閣
【摘 要】肖邦是首位將圓舞曲提升至獨立高度的作曲家,他創作的圓舞曲在鋼琴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選取肖邦在世時最后發表的一組圓舞曲(作品64)中最著名的一首——《降D大調圓舞曲》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創作背景和創作手法對此曲進行淺顯地分析。
【關鍵詞】肖邦;降D大調圓舞曲;創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1-0065-02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是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整個音樂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音樂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二百多首作品,其中包括19首圓舞曲,這些作品被稱為“舞蹈之詩”。肖邦的圓舞曲雖然不如馬祖卡舞曲和夜曲、練習曲等一系列作品那樣占有重要地位,但其華麗、抒情、簡短而又富于音樂性,將圓舞曲由舞蹈伴奏上升為獨立樂曲,繼承傳統圓舞曲風格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獨特的創新之處,至今仍具有影響力。肖邦的圓舞曲作品在他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境和創作特征,其中最通俗、最廣為流傳的一首便是《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r1。這首作品作于肖邦去世前夕。此時的肖邦被病痛纏身,生活各方面遠不如以前,但不同于同時期的另兩首作品,此作品的旋律歡快流暢,風格詼諧幽默,創作之時是肖邦當時少有的快樂時刻,因而此曲也成為眾多學者研究和學習的選擇之一。本文試圖開辟新的視野,更深入地了解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手法。
一、創作背景
《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r1作于1846-1847年,與《升c小調圓舞曲》(op.64 Nr2)和《降A大調圓舞曲》(op.64 Nr3)一起發表于肖邦去世前夕,可以說是肖邦在世時公開發表的最后作品。
這部作品題獻給黛菲娜·波特卡伯爵夫人,因其風格幽默、輕巧俏皮,被大眾所熟知和喜愛。當然,關于它因何被創作、為何如此創作的原因也像這首作品一樣被大眾廣為流傳。據說,肖邦創作此曲的時候正與法國女詩人喬治·桑熱戀,兩人在作曲家李斯特的介紹下相識相知并相愛。兩人一起住在馬約卡島,他們養了一只小花狗。一天黃昏,肖邦在練琴時看到這只小花狗在追逐自己尾巴轉圈圈,尤其是在聽到肖邦演奏快速練習曲的時候更是“玩”得不亦樂乎,并會隨著肖邦演奏曲目時的速度變化而隨時變換不同的姿勢。肖邦看了非常開心,于是把喬治·桑也叫出來一起看。喬治·桑看后腦中靈光一閃,建議肖邦將“小狗追逐自己尾巴轉圈”這一滑稽的情景表現在鋼琴上,肖邦當即便創作了這首圓舞曲,因而《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r1又被俗稱為《小狗圓舞曲》。又因這首曲子速度快,結構相對于肖邦的其他圓舞曲作品來說更短小,因此又被稱為《一分鐘圓舞曲》。當然,筆者認為這僅是個比喻,并不是代表這首作品真的就能在一分鐘之內完成。
二、創作手法
《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r1采用了肖邦圓舞曲常用的A-B-A模式,是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曲子速度較快,風格較為活潑熱烈,其中中段較為抒情,音樂風格多樣。
旋律上,這首作品開始便以4小節的右手序奏進入,四小節重復的引子過后接著便是重復回轉型的快速旋律進行,之后呈示部和再現部的主題旋律縱觀都與此相似。第一段旋律流暢、回旋,富于歌唱性,描寫的是小狗追逐自己尾巴而快速旋轉的樣子,運用兩個主題的旋律交接進行將小狗活潑可愛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二段旋律相對舒緩、抒情性更多,采用與第一段和再現段不同的時值進行闡述,將音樂旋律引入下一階段,另音樂進入到小狗嬉戲玩耍過后休息的場景。第三段可以看作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同樣的旋律跑動進行直至樂曲結束,表現出了小狗淘氣休息過后又繼續進行玩耍的場面。
裝飾音的運用上,肖邦在此曲中也有所體現。李斯特曾描述肖邦其音樂的裝飾音很華麗但并不妨礙基本旋律線的優美。[2]事實確實如此。第一段呈示段還未開始之時,肖邦就首先以顫音作為開頭進入序奏,進入呈示段幾乎每一樂句都含有裝飾音。筆者認為裝飾音的加入更渲染了小花狗憨態可掬的情景。中間展開段,肖邦更是加入了八度向下的倚音旋律和三度、四度的倚音,筆者認為,這樣的逐漸擴大倚音音程度的手法,推動了旋律向再現部的發展。并且連接句整個4小節都采用了顫音的創作手法,這樣的運用很自然地將中段過渡到了再現段,推動了旋律的進行,正好與后面的反復回旋型旋律形成接應,將整個旋律音自然延長,加深了旋律的表現力,實在巧妙。
節奏上,肖邦在這部作品中同樣采用了節拍對位的手法。如45小節處,左手曾采用三拍子的旋律律動,右手采用4代3的節奏型。這樣的安排讓展開段“安靜”中又不失一點俏皮。又如第21小節、29小節、31小節等的三連音的運用,都為作品的幽默風格加上了一絲滑稽感,多了一絲俏皮。
值得一提的是,《小狗圓舞曲》中的序奏與呈示段的旋轉式音型采用了回避和聲式的寫法,具有一種無方向感,將小狗旋轉的模樣表現了出來。同時這又與后中段有明確方向感的旋律形成對比,前后對比的這種寫作手法將全曲的情感張弛的推動表現得十分自然、完整。這種寫法在利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表現野蜂快速旋轉動態而采用的小二度音程大回旋式旋律進行的旋律中也有類似的運用。[1]
三、演奏思考
肖邦關于此曲的演奏指示,亞·埃格丁格在《肖邦:鋼琴家與教師》中曾提到過他對于此曲的闡述:開始應像一個“線球”那樣地展開。[3]在研習了此曲之后筆者對此曲的演奏也有一些個人的思考。全曲第一段是右手單音旋律序奏4小節開始,筆者認為演奏時應作漸強的音樂表情,同時左手的伴奏一開始加入時就要表明一強兩弱的音樂節奏特性。這首曲子呈示段和再現段旋律歡快流暢,筆者認為,運用指尖快速跑動的技巧,較易彈出平滑流暢旋轉之感。中間展開段抒情性較強,筆者認為在彈奏時觸鍵可以適當加深,注重連貫性。肖邦是非常運指的一位老師,這首曲子也正體現了他的這一理念。不論是快速的旋律進行部分還是較抒情的展開部,只有良好的運指才能在演奏時收放自如。
當然,在以往各鋼琴家演奏此曲的時候,對于此曲的細節處和情感表達都有各自的處理和理解。例如拉赫瑪尼諾夫在演奏此曲中間段結束處用右手裝飾音將其處理的更感傷化,格奧爾格·利伯林1923年錄制此曲時將開頭的節奏進行了新的改編,還有帕赫曼其唱片中在29-32小節之間強調和拖長了第二排等等。[3]
四、結語
肖邦的《降D大調圓舞曲》內含音樂形象豐富,雖然篇幅相對較短小,但短短一篇便包含了三種小狗的生活片段,這也正是肖邦圓舞曲的獨特之處。肖邦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引人入勝,將小狗旋轉追逐自己尾巴的姿態、嬉戲過后休息的姿態以及攢足力氣重新玩耍的憨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創作背景和寫作手法方面入手,淺析了肖邦的《降D大調圓舞曲》op.64 Nr1。從中了解到這首作品是肖邦在與喬治·桑熱戀時在其建議下對小花狗追逐自己尾巴的可笑情景所創作的,是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這首作品情緒對比明顯,旋律有歡快有抒情,音樂內容豐富,是肖邦廣為流傳的通俗作品之一,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演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劉金玲.肖邦圓舞曲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
[2]臧英然.肖邦《圓舞曲》音樂創作個性賞析[J].北方音樂,2014,(13): 24.
[3]利奧特萊特勒.肖邦圓舞曲的早期演奏:與文本的關系[J].余志剛譯.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1):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