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旭
[摘要]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研究和批判的基礎上,認識到了資本的本質,揭示了貧困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在該制度生活下的人們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過上和資本家同等的生活,從而形成了馬克思自身的一套貧困理論。
[關鍵詞]國家;制度;資本積累;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F091.91[文獻標識碼]A
1 馬克思貧困理論的創立和發展
1.1 馬克思研究貧困問題的理論淵源
(1)亞當·斯密的自由論。亞當·斯密指出,一無所有的窮人起碼還有自由處置自身勞動的權利,他們最輕易的在勞動市場上出賣自身勞動來謀生,以不至于使自身陷入極端貧困的境地。斯密潛心研究了涉及勞動者貧困的關鍵因素,那就是勞動產品的生產和分配。
斯密指出,勞動者的收入之所以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是因為受到彼此滲透的雙因素的影響:職業性質不同以及政府的強制干預。在斯密看來,在解除窮人貧困的問題上,擁有勞動所有權的勞動者是否能夠自由買賣其勞動所有權,是減輕或者加重貧困問題的重要因素。窮人窮到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外已經什么都沒有了,若政府還對勞動權的自由買賣進行阻礙,這不但不利于貧困的解決,反而會加劇這種狀況甚至是惡化。
(2)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爾薩斯從“兩個級數”理論出發,提出了他獨特的解決貧困的方法。馬爾薩斯指出,人靠物質資料生活,但是人口是以幾何級數方式增長,而物質資料以算數級數的方式增長,很明顯,人口增長的速度要遠遠快于物質資料的增長速度,為了避免以后由于人口的增長而導致的物質資料的短缺而引發的貧困,要通過政府的強制或者人的自覺節制生育來解決這個增長的不平衡和貧困問題。
(3)西斯蒙第的國家論。西斯蒙第從根源性的角度指出窮人貧困不是由于窮人缺乏自我修養地無節制地生育等原因而使窮人成為自身貧窮的創造者,而是國家利益追逐的過程本身就漠視了人民的生活狀態,西斯蒙第主張國家應扮演著調解人的角色去解決社會問題,并且指出,窮人可以利用其社會權利擺正國家權利的不當運用。
1.2 馬克思貧困理論的發展歷程
1.2.1 馬克思貧困理論的雛形。馬克思在和摩澤爾河沿岸地區居民接觸之后,發現他們也飽受法律的壓制。馬克思義憤填膺地指出,法律對于資產階級的不合法的非理要求也給予認可,它已經完全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法律已經不是維護人民利益的幫手,而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壓榨人民的工具,于人民而言無任何作用和意義。此時的馬克思已經對黑格爾忽視人民的歷史作用,認為國家高于一切的精神至上的法哲學產生懷疑,于是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和導言,對其觀點進行批判。
1.2.2 第二階段:馬克思貧困理論的基本形成。馬克思在一開始研究貧困理論時把貧困和階級、私有制、國家這四者聯系起來考察。馬克思指出,普魯士政府的政治理智和英國相比毫不遜色,而貧困問題仍舊沒有得到根治,這是因為國家只不過是統治階級維護其利益和統治的工具罷了,他認為這是現代國家的“流行病”。兩位天才盟友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使私有制在社會中被消除,人民才能獲得自身的救贖,重獲自由,不再貧困。
1.2.3 第三階段馬克思貧困理論的論證及進一步發展。在《資本論》創作時期,馬克思已經將貧困問題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集中聯系起來,通過大量的資料整理和現實分析工作,他指出,國家本質上是受到資本家控制的一個工具,兩者根本就不會理睬無產階級的貧困狀況。資本家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庇護下,通過意識形態對工人的洗滌,使得工人對于資本家的迫害找不到任何反駁的破綻,喪失反抗的意識和動力,從而達到對無產階級肉體和思想的控制。
2 馬克思貧困理論的主要內容
2.1 馬克思的“國家——貧困”理論
貧困源于國家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本質。馬克思認為將政治理智作為突破口發掘貧困問題的根源是極其不正確的。政治理智的英國將貧困的存在歸咎于無效的政府管理、人口正常社會現象和個人問題,這是極其幼稚的。馬克思認為應看到國家的本質只是一個服務于資產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工具,資產階級無節制地追求剩余價值的本性已經造就了貧困的物質條件。
2.2 馬克思的“制度-貧困”理論
2.2.1 所有制關系和貧困。馬克思認為,在私有制控制下的社會運作,無產階級認識不到自己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陰霾和束縛下,貧困已經成為和他們形影不離的存在物,無產階級既認識不到致使自己貧困的深層次問題,也沒有起來反抗資本主義制度的意識,在資本家面前已經成為被壓迫和奴役的對象,在機器大生產面前也要受到機器的控制。因而馬克思提出了消滅私有制,使無產階級擺脫貧困的歷史使命。
2.2.2 產品分配關系與貧困。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產品分配關系是相當畸形和不平等的,社會絕大部分產品被資本家霸占,勞動者要想獲取這些生活必需品,只能把勞動力當成產品賣給資本家。無產階級創造的財富并沒有使自己變得富裕,相反,帶來的卻是生活狀況的日益惡化和貧困深度的增加。因而,只能挖掘資本主義制度來找到無產階級貧困的鑰匙。
2.3 馬克思的“資本積累——貧困”理論
2.3.1 剩余價值生產與貧困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一方面創造出用于補償勞動者自身價值的價值,另一方面創造超過補償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這部分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追求利益的動機是無止境的,資本家置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與不顧,只知道一昧地獲取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生產出來的過程,也是越來越多的剝削施加于勞動者的過程,從而導致了勞動者貧困的擴大和加深。
2.3.2 資本的積累即是貧困的積累。資本家將剩余價值投入到再生產過程,使得資本積累和擴張不斷地加深,勞動力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包括簡單和擴大再生產這兩種方式。對勞動者貧困起作用的不是簡單再生產而是擴大再生產,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資本家將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用于購買生產資料、設備等,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生產規模,進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也是資本積累的過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分化成兩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2.4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貧困”理論
一方面是意識形態的實踐性。同任何理論一樣,意識形態也是從實踐中產生出來的,是統治階級在長期的統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內化于心的理念。這些理念受到資產階級統治的一致贊同,意識形態是由諸多該種理念所構成的龐大的理論體系,慢慢會成為社會成員內化于心的社會信條,其中閃耀著資本家思想的影子。
另一方面是意識形態的可塑性。已經在資產階級中受到普遍認可的價值觀被社會“知識分子”包裝成社會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對社會成員的思想進行洗滌,并且內化于心,從而達到使整個社會在統治者的控制下進行運作的目的。撥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霧霾,馬克思發現這是一個精心的騙局,在此種意識形態的調教下,無產階級不但不會覺醒,反而會迷亂人心,弱化反抗意識,把貧困的原因落到個人道德問題或者官員作風問題等諸如此類的細枝末節上面。
[參考文獻]
[1] 楊世春.馬克思國家理論形成的內在邏輯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7.
[2] 雷瓊.剩余價值實現框架中的全球治理[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2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