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歌唱發聲主要是為了在歌曲表演過程當中,對聲音所要求的不同技術要領在經過一系列規范化模式化的技巧性練習后,能循序漸進的提升發聲的基本生理機能,同時靈活調動各位器官的協調統一,并形成規范化的演唱狀態,確保演唱的過程當中能夠合理的運用一系列的基本技巧,由此來為整首歌曲的演唱增分添彩。
歌唱表演當中練習聲音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強化發聲技巧,同時自始至終保持穩定的歌唱表演狀態,并調整日常生活當中缺乏控制性的發聲習慣,使其能夠達到標準的演唱。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在練聲時就需要目的明確,在此基礎上有計劃的進行練習,培養自己的習慣,并非單純的“開開聲”, 否則達不到練習目的。
氣息在聲樂演唱中至關重要,如何有效利用氣息是要在長期練習中把握,此事非一蹴而就。練習者首先要掌握技巧,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進而才能成熟起來。氣息的訓練有其必要性,如果不能有效掌握信息,那么將很難把握好聲音,許多技巧難以展現出來,它是聲樂進行二度藝術表演最為關鍵的前提之一,所以在相關教學課程的安排當中,務必要進一步強化對呼吸訓練技巧的掌握,如此一來才能夠有助于表演者提升聲樂演唱當中的呼吸技巧,并使得其能夠對聲樂表演的技能啥有所把握。
一、“8”字理論是什么?對聲樂演唱有什么意義?
(一)以吸氣技巧為基礎
歌唱表演當中最關鍵的便是能夠合理的控制呼吸,呼吸不但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同時在聲樂當中也發揮著十分關鍵的用處。在合理的控制呼吸的前提下才能將一部作品真正的表現出來,因此他是演唱的關鍵所在。如果無法有效控制呼吸,進行合理調整,將會對歌唱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當前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呼吸控制方式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通過這種方法進行呼吸控制主要是采用快吸慢呼,挺胸后舒展雙肩的方式。在吸進空氣時,腹部略微擴增,同時在向外呼吸的時候腹部放松但不要用力收縮,并由此確保空氣能夠循序漸進地被人體呼入,但是在向外呼氣時要確保胸腔部位想外部擴增,同時橫隔膜上移,由此將多余的氣體排出胸腔。該種呼吸方式在演唱歌曲的過程當中能夠較為規范且有效地控制呼吸,其優勢之處體現在能夠充分調動相關器官的靈活性方面,在控制呼吸的過程當中也更為簡單,并由此確保歌唱表演的整個階段不會被呼吸氣流所干擾,但是該種方式在運用的過程當中有一定難度,若要掌握這些技巧就務必經過多次的練習。只有能夠合理的對呼吸進行控制,才可以達到對聲音訓練的基本要求,也就由此了解了歌曲表演的本質內涵,同時也開啟了歌唱表演的新篇章,所以要提升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務必要從掌握良好的呼吸技巧這一點著手。
(二)以氣流為支撐
尤其是高音,發聲時務必要有氣流的輔助,這是在歌曲演唱過程當中技巧性難度最高的一個部分,通常大部分表演者無法合理運用這一技巧,而事實上對于高音的運用和把握應從以下三點展開進一步的完善。采用繃緊聲帶來提高聲音,并且在發出聲音的整個階段當中,務必確保聲帶一直保持開放、狀態。必須將聲帶后端拉緊才能有效的把高音表達出來,前端同時配合進行振動,調節氣息,發出高音。高音的發放需要對聲帶進行有效控制,本身存在一定難度,這種技巧并非能很快掌握,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達到上述效果。第二,要想很好的表現出高音,同時也要注意演唱姿勢,有可能帶來較大影響。相對于站姿來說,坐姿發音難度較大,尤其對于高音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演唱高音的整個階段當中對姿勢引起足夠的關注,所以在表演高音的整個階段當中要時刻保持挺胸、收小腹等,抬頭可以對咽喉部進行調節,手機處于放松狀態,有助于發出高音;挺胸有助于呼吸調整,在整體的控制過程中更加容易;收小腹能使呼氣與吸氣時關于氣息的調整更加自由化。第三,有關高音的演唱務必需具備正確的呼吸控制技巧。部分表演者在練習高音的整個階段中缺乏足夠的底氣,出現這種情況均是沒有良好的把握住呼吸方法所導致的,所以合理的把握呼吸,明確氣息的支點才能夠更好地對高音的表演有一個深入的把握。
(三)以氣流與頭腔產生共鳴
通常我們所說的共鳴具體是物體因為共同振動而一同發出聲音的情況。比方說將兩個具有一直頻率的音叉放在一起時,在這之中的一個出現振動時,另一個也會發出聲音,在歌曲表演的整個階段當中能夠合理的運用共鳴同樣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技巧訓練。人體器官的共鳴是發出動聽聲音的基礎,所以進一步強化對于其關鍵的共鳴聯系在整個歌曲表演當中都是非常關鍵的。根據共鳴不同情況可以簡要的劃分為頭腔共鳴、ii腔共鳴及胸腔共鳴。頭腔共鳴是指額竇、蝶竇等一同產生的共鳴,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在高音演唱中有所體現。ii腔共鳴是指ii腔、ii咽腔、喉腔的共鳴,其能夠將頭腔共鳴與胸腔共鳴整合起來,這一種共鳴方式與聲音的美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ii腔的共鳴關鍵會對中音的演唱產生影響。胸腔共鳴所其表現出來的聲音,整體沉厚敦實,具有一定的頓挫力,絕大部分情況下適用于低音表演中。對于器官共鳴的訓練,其一務必要保持一個良好的演唱狀態,由此確保全部的共鳴器官能夠被充分的調動;二是要能夠合理的控制氣息,如此才可以確保器官共鳴;三是做到對字音控制的有效把握。正確讀音才能夠確保聲音形成共鳴,這便要求在日常練習當中要盡可能地達到“字正腔圓”的要求,共鳴是歌曲演唱表演技巧當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務必需要歌曲表演者對此引起足夠的關注。
二 、“8”字理論的實施需要以下幾點支持
(一)要以呼吸支持力的強勁有力為基礎
呼吸能夠確保演唱者靈活的調整聲音的切換。呼吸方法可以簡要的劃分以下幾個類型,首先是胸式呼吸法,主要通過肋間外肌進行呼吸;腹式呼吸法,膈肌為主要的呼吸肌;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不同的肌肉共同參與,這也是演唱中推薦的呼吸法。它能夠合理的調動并調節胸、膈肌和腹肌共同作用,就會更有效的對氣息進行調節,按照需要進行吞吐。在向內吸入氣體時,要確保整體氣流的平穩順暢,減少阻力,最大程度放松。此時需要使用口鼻同時吸氣,才能達到上述效果。要想熟練的掌握上述呼吸方法,必須要經過長期刻苦的反復練習。
要想提高演唱水平,就需要加強氣息訓練。目前聲樂教學中并同樣使得絕大部分練習聲樂表演的人無法良好的調整氣息,由此導致氣息整體的流動性較差,還有一部分人在進行演唱表演中無法調整呼吸,并導致聲音的過度機械化,不能夠與氣息整合為一體,特別是在發出高音時,甚至出現了破音現象。導致這種情況原因是氣息調節欠佳引發,自身相對較淺,在高音中無法把握。導致喉嚨部位過度緊張而使得高音部位的聲音明顯提高所導致的,主要是因為沒有合理的控制信息,導致支點不穩固,難與聲音相整合,由此使得聲帶呈現緊張的狀態,因此若要切實可行的處理好這一系列不足之處必要在日常的教學安排當中強化對氣息的練習,由此確保整體的演唱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掌握流動的氣息基本技巧
要做好日常練習氣息訓練的基礎就是能夠合理的把握氣息的切換。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日常教學規劃安排時務必對氣息基礎的練習引起足夠的關注,并進一步提升氣息的運用技巧,由此可以靈活地開展聲樂的二度藝術創作,讓每一句演唱都可以與氣息統一整合為一體,筆者同樣參考了部分教學案例,例如,在日常練習的過程中,將雙腳略微張開保持與肩膀一樣的寬度,且保持自然挺拔的站立姿態,胸腔和肩膀自然舒展,同時也需要調整好一系列的呼吸,如此便可以體會到再發出聲音的時橫膜的變化對氣息的控制。氣息下沉就會更好的流動起來,呼吸得以調整,聲音可以不受阻礙的發揮出來,并進而循序漸進的形成頭腔共鳴,變得更為圓潤貫通。當聲音與氣息有效整合后,就會使音色變得更為美好,靈動而富有情感。
最后,要在聲樂教學等中午必須要側重于對氣息的練習,同時也要更加側重于指導學生在歌曲表演當中保持打哈欠的狀態,由此來靈活的切換并調整氣息。如此不但能夠表演一系列難度較大的演唱形式,同時還能夠表現出共鳴。合理的調整氣息可以確保喉頭自始至終處于較為穩定狀態,由此也會使得聲音整體聽起來更加沉厚,特別是在基礎方面相對較差的情況下,務必要更加側重于對氣息的練習,并側重于對橫膜的彈跳能力的訓練,使得聲音整體在與氣息切換的過程中更為連續化。可采用由基礎著手,自然而然地過渡至難度技巧更高的訓練,由此確保學生能夠在歌唱表演當中靈活的運用氣息并提升自身的歌唱技巧。
參考文獻
[1]李汶姬.戲曲表演技巧在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黃河之聲,2018(21):96.
[2]馮國棟.美聲演唱中的氣息運用技巧與提升策略[J].北方音樂,2018,38(12):73.
[3]趙大光,張磊.論薩克斯管演奏中的氣息與技巧[J].黃河之聲,2018(04):33.
[4]雷星月.美聲演唱中的氣息運用技巧與提升策略探討[J].北方音樂,2018,38(06):54.
(遼寧省高校人文社科類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017SYQ12)
董鵬 ? ?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