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驊
在科創主題基金熱度消散之后,ETF再度成為公募圈中熱點,各類創新型ETF魚貫而來,包括商品期貨ETF、央企創新ETF、國企一帶一路ETF、粵港澳大灣區ETF、科技ETF。
目前年內新發ETF數量已超過2018年全年,從絕對量的角度也處穩步上升態勢,今年以來交易份額增長超過10%。那么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呢?
隨著2019年市場轉暖,ETF的數量和份額穩步上升,但是寬基指數的估值回穩導致ETF交易占比有所回調。因此,處在細分賽道的ETF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可。
例如近期科技龍頭ETF大熱,科技ETF的走紅可能與兩方面有關:首先基金專注科技領域,匯聚電子、計算機、通信、生物科技等領域的龍頭公司,成分股多為恒瑞醫藥、??低?、立訊精密等科技行業龍頭股;其次,在中報公布期,指數整體的營業收入增速與凈利潤增速、研發支出占比顯著高于其他主流寬基指數。
長期以來,公募基金布局指數基金主要針對寬基指數,但在細分賽道上,主題和行業ETF同樣有明顯“馬太效應”,如國泰證券ETF、廣發醫藥衛生ETF等都是各自行業的標桿。在目前部分行業逐漸向龍頭集中的背景下,專注細分行業龍頭的ETF才更值得投資者關注。
曾幾何時,基金公司在龍頭概念上的布局并不多,不過相關的產品今年均獲得超額收益,例如招商深證TMT50ETF今年以來上漲37.87%。
面對白熱化競爭、頭部效應明顯的領域,今年也有不少基金公司提前布局具有潛在市場需求的ETF,但部分產品對投資者來說可能并不合適。
近期順應科技創新政策、粵港澳大灣區等熱點,多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個性產品,例如博時等正在募集的央企創新驅動ETF,平安等布局的粵港澳大灣區主題ETF,以及近日3家公司獲批商品期貨ETF,這類基金的長期投資價值尚未可知。
以央企創新驅動ETF為例,這是又一類提升央企高質量發展的基金產品,其定位和去年四季度成立的3只央企結構調整ETF有類似之處,多家央企參與募集之后,3只ETF產品總規模達到483.4億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3只ETF今年以來僅獲得個位數的漲幅,二季度之前,中國石油、中國電建等央企在指數中占比較大,今年相對落后的業績增長也限制了基金業績的增長空間。
根據央企創新驅動的指數成分股,后續ETF的股票配置結構可能與當前央企結構調整ETF的持倉更加一致,傳統央企的比重明顯下滑,??低?、中國聯通等企業倉位上漲,根據央企結構調整ETF三季度持續落后的業績表現判斷,后續央企創新驅動ETF可能無法獲得較好的業績彈性。
同時,近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跟蹤這一主題的ETF也備受關注。不過,雖然區域經濟能夠協同發展,股票走勢卻并非如此;此前有政策助推的區域發展ETF也有不少,但是近一年成立的京津冀ETF、四川國改ETF等,今年以來的收益表現也都一般。
對于商品ETF,參考目前國內已上市的白銀期貨LOF產品,因為基金主要投資于上期所白銀期貨合約,在期貨合約移倉換月時,遠月升貼水會造成損益,上期所白銀期貨長期處于遠月升水的結構,所以基金走勢與銀價有一定偏差,累計收益率要遠低于白銀期貨的累計收益率。豆粕等商品期貨升貼水結構互現,理論上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換月時間來盡量避免遠月升水帶來的損失,但因為商品期貨ETF尚未有先例,后續豆粕期貨ETF的操作策略將直接影響最后產品的收益情況。
ETF這類指數投資代表的是投資者在投資時所面臨的“賽道”,選擇“賽道”是決定收益的最主要因素。在目前市場環境下,部分行業主題的“龍頭”產品面臨機遇,對于一些源于政策的ETF產品,投資者還需了解各基準指數的編制規則、產品流動性等,謹慎參與。

表 部分創新ETF今年以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