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 贛南師范大學科技學院 黃興裕 贛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睡眠為人類生命活動中必需的生理需求,有助于調節機體內分泌代謝水平、保證內環境穩定性,特別對于大學生而言,睡眠方式直接影響到日間學習狀態、活動狀態。而大量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不良睡眠方式,主要為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差、失眠等,嚴重威脅當代大學生的身體素質[1]。基于此,本次選取某大學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學生160人進行睡眠質量及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并進行相關性分析,旨在糾正不良睡眠方式,提升大學生睡眠質量,改善其健康體質水平。
研究時限為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選取某大學大一至大四在校學生16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86人,女性74人,年齡18~25歲,平均(22.23±1.02)歲。其中大一學生54人,大二學生42人、大三學生40人、大四學生33人;排除不在學校宿舍住的學生以及經常外出的學生。
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對學生進行睡眠方式調查,問卷調查指標主要為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睡眠時間選項包括:①6h以下;②6~9h;③9h以上。睡眠質量調查方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表進行睡眠質量等級評價,評價標準為:①<4分表示睡眠好;②≥4分且<6分表示睡眠質量一般;③≥6分且<8分表示睡眠質量不好;④≥8分表示睡眠質量差。當場發放并回收量表,對大學生睡眠方式進行統計整理,同時整理其體育測試分數,進行相關性分析。
根據回收的問卷進行大學生睡眠方式分析,并進行體質健康水平相關性分析,體質健康水平評價標準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準:包括50米跑、坐位體前屈、身高、體重、各項身體機能、女性800米跑、男性1000米跑等,滿分為100分,分數高表示體質健康水平高。
采用SPSS24.0進行計算,計量資料(平均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評分、體育測試評分)用(Χ—±s)表示,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大學生睡眠時間在6~9h占比明顯高于其他時間段(P<0.05),表示大學生睡眠時間基本充足,見表1。
大學生睡眠質量一般占比均高于其他睡眠質量占比(P<0.05),表示大學生睡眠質量一般,見表2。

表1 大學生睡眠時間情況[n(%)]

表2 大學生睡眠質量情況[n(%)]
經統計計算,大學生平均睡眠時間為(7.26±1.29)h、睡眠質量評分平均為(5.68±1.24)分,體育測試平均分數為(77.96± 11.20)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體育測試分數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r =-0.685,P<0.05),與睡眠質量呈正相關(r =0.725,P<0.05)。
睡眠為鞏固記憶能力、機體復原的重要環節,對維持人體基礎代謝水平及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處于增長專業知識以及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若睡眠方式差,則對其學習能力、生活質量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大量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身體綜合素質不斷下降,原因可能與生活方式、飲食方式相關,同樣與其睡眠方式密不可分[2]。而在對睡眠方式的研究中發現,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均為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本次對某大學的160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
在對大學生睡眠時間的研究中發現,很少存在睡眠時間嚴重不足的情況,普遍睡眠時間均能夠滿足6~9h之間,此時長能夠滿足機體休養生息的需要,對于保持機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對睡眠適量的研究中發現,雖然學生普遍睡眠時間充足,但睡眠質量一般,存在多夢、易驚醒等情況,并且部分學生夜間長時間睡眠難以保證日間精力充沛,因此嚴重影響其日間學習、生活;研究中發現,夜間睡眠質量一般的主要原因與日間學習、運動量低,睡前玩手機時間長,飲食不規律等相關,以此神經興奮度提升,影響夜間睡眠質量。在對睡眠時間、睡眠質量與體質健康水平的相關性研究中發現,睡眠時間越長、體質健康水平越差,考慮原因為,睡眠時間長導致運動時間短,精神狀態長期處于昏沉狀態,嚴重影響健康水平;而睡眠質量與體質健康水平正相關,說明,夜間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有助于提升機體活力,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
綜上,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大學生雖然睡眠時間充足,但睡眠質量一般,并且睡眠質量與體質健康水平正相關,因此建議糾正不良睡眠方式,增強體育鍛煉,調控健康的生活節奏,以改善睡眠情況,從而達到提升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