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俠 李躍紅 劉林 李衛珍 姜宋梅
生育間隔(IPI)是指上次分娩日期至最后一個正常月經周期第一天的間隔時間,一般以“月”進行度量(每13周換算為3個月)。目前一般將IPI<6個月界定為 IPI過短[1],IPI≥ 60 個月界定為 IPI過長[2]。已有研究表明,IPI過短可能會增加胎膜早破和早產的發生風險[3-4],但有關IPI是否為母嬰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目前尚無定論。隨著我國“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生育二胎的人數不斷增多,分析IPI與妊娠結局的關聯對提高人口素質,保障婦女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IPI與妊娠結局之間的關系,為再生育婦女孕前咨詢以及政府制定公共衛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規范產前檢查并分娩的經產婦2711名。排除上次分娩日期及末次月經日期不詳、多胎妊娠、合并嚴重內外科疾病(如嚴重心臟病及顱腦損傷等)、有遺傳病史、通過輔助生育技術懷孕的孕婦。
1.2 方法 收集資料:(1)人口學信息:本次分娩年齡、身高、戶口性質、戶籍、文化程度、職業、前次分娩方式、孕前體重和孕期體重增加及預產期等。(2)本次妊娠分娩情況: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早產、本次分娩方式、巨大兒、低出生體重及新生兒窒息及其他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新生兒畸形、新生兒黃疸、新生兒入住重癥監護病房、母親產后出血、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產褥感染等)發生情況。上述各不良妊娠的診斷標準均參照《婦產科學(第八版)》[3]。孕婦的預產期根據末次月經結合早孕期的超聲檢查確定。孕期管理按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一版)》執行。按照IPI將分為5組:IPI 1(<24 個月)、IPI 2(24~48 個月)、IPI 3(>48~72個月)、IPI 4(>72~96 個月)和 IPI 5(>96 個月),比較各組間母嬰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以二胎妊娠是否發生胎膜早破、早產、GDM、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巨大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及其它不良結局分別為因變量,以IPI長度、母親兩次分娩方式、孕婦年齡、職業、戶籍來源、分娩產次、文化程度、戶口性質、產前血紅蛋白值、孕期體重增加、孕前體重指數(BMI)為自變量,分析上述自變量中IPI長度與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的關系。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其中兩兩比較采用卡方分割法處理,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2711名經產婦年齡16~44歲,平均(29.26±4.44)歲;年齡<28歲占34.78%,≥35歲占12.03%;身高 140~172cm,平均(159.19±4.64)cm;孕次≥5次占9.44%,3~4次占58.24%,≤2次占32.31%;農村戶口1355例,49.98%;戶籍屬為外地流動人口占36.78%;≤高中文化程度2104人,占77.61%。見表1。
2.2 不同IPI組母嬰不良結局發生情況 各IPI期母嬰不良結局發生情況單因素分析顯示隨著IPI縮短,胎膜早破及早產發生率明顯增加(P<0.05);隨著IPI延長,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風險明顯增加(P<0.05),而巨大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與在各IPI間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而二胎不同IPI間隔母嬰不良結局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校正年齡、孕次、戶口、戶籍等混雜因素后,當IPI<24個月時發生胎膜早破及早產的風險較IPI24~48個月明顯增加(早破 OR=2.30,95%CI為 1.39~3.78,早產OR=2.41,95%CI為 1.45~3.98);當 IPI>96時發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風險較IPI24~48個月增高(GDM OR=2.58,95%CI為 1.60~4.17),巨大兒風險降低(OR=0.64,95%CI為0.41~0.99),低體重兒風險增加(OR=3.77,95%CI為 1.26~11.23);IPI<24 個月組發生低體重兒的風險較IPI24~48個月組增高(OR=5.26,95%CI為1.71~16.19);但新生兒窒息的發生與 IPI長度未見相關性(P>0.05),見表3。

表2 不同IPI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

表3 二胎不同IPI間隔母嬰不良結局多因素分析[OR(95%CI)]
國外IPI與妊娠結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IPI,認為短IPI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可能更大。包括胎膜早破[3]、早產[4]、低出生體重、圍生兒死亡等,而國外對長IPI研究較少。本資料中經單因素分析發現,隨著IPI縮短,胎膜早破及早產發生率增加;隨著IPI延長,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風險增加,而巨大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與IPI無相關性,糾正年齡、孕次、戶口、戶籍等混雜因素后,分析發現IPI是母嬰不良結局的獨立危險因素,IPI<24個月組發生胎膜早破、早產及低體重兒風險明顯增加,分析與上次妊娠時孕婦抵抗力下降,導致子宮內膜及陰道等生殖道炎癥、分娩導致宮頸損傷有關,由于兩次妊娠間隔時間較短,生殖道炎癥尚未痊愈、宮頸機能尚未修復,進而引發胎膜早破及早產、低體重兒。本資料亦發現當IPI≥96個月發生妊娠期糖尿病及低體重兒風險明顯增加,而巨大兒風險降低。因較長IPI意味著母親高齡,高齡婦女多存在器官臟器功能下降,妊娠期各種激素的影響導致胰島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發生,而妊娠期糖尿病導致血管病變,同時由于高齡產婦胎兒營養相對較差,導致巨大兒發生率降低,低體重兒發生風險增加[5-6]。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納入本研究對象中總樣本量小,導致短IPI數量較小,未對短IPI及母嬰不良結局進行獨立分析,另外,由于產婦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外科合并癥及圍產兒死亡、新生兒畸形等樣本數少,未作具體分析,因此,未來需要增加樣本含量,具體分析其與母嬰不良妊娠結局的關系。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一個研究中心,對患者的臨床處理基于統一的管理方式,有效避免多中心研究帶來的各種偏倚,另外,本資料中在孕早期應用胎兒B超核實孕周,有效避免由于孕婦月經不規則造成的預產期計算不準確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另外,國外對該類問題的研究多數基于出生登記資料,而本資料中所有數據均為臨床醫師根據問診及病歷資料整理,準確可靠,明顯減少對試驗結果的影響。根據IPI與母嬰結局影響的研究顯示,醫師在二胎備孕婦女進行孕前指導時,要首先滿足有分娩計劃人群的母嬰健康的需求,再考慮經濟及其他社會因素,為制定再生育政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