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鳴鳴
[摘要]當代95后大學生誕生于新時代內,他們與80后以及90后部分成員,在思維模式和思想特點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本文以復雜網絡作為研究基礎,以95后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代95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最后,對95后”大學生思政教育對策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復雜網絡“95后”;大學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7-008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3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復雜網絡主要表達事物的關聯關系,包含各個領域的學術知識點,具有較強的定義功能。在互聯網環境中,復雜網絡可以表示網絡內部各個節點或客體之間的關系,可為不同的學科或行業提供研究線索。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內,復雜網絡被用于研究網絡共性,即網絡對大學生影響等課題。在對95后大學生進行研究時,復雜網絡可為研究者提供關系思路,幫助研究者理解網絡環境內95后的思維邏輯。因此,本文所選研究方向,具備研究可行性與研究價值。
一、復雜網絡的基本特征
(一)結構復雜。復雜網絡的核心特征為結構復雜隨機截取任意網絡組成部分,節點數目巨大。同時,截取部分內網絡結構將呈現不同特征,不同網絡結構的特征基本不吻合,但具有相似特征。復雜網絡正是有各個復雜的結構構成,才形成當下的隨機狀態。在復雜網絡中,不同的節點和組成結構,均可代表不同的事物關系。這一形式適用于研究所有組成關系,特征之間的差異也可呈現出穩定的交流狀態。
(二)網絡進化。研究專業資料可知,復雜網絡實際上具有進化功能。復雜網絡由節點以及節點之間的連接構成。但節點既可連接單一節點,也可與其他節點建立聯系。已經關聯的節點之間,也有可能在特定條件作用下,形成全新連接形式。具體表現為,網頁以及連接存在斷開的可能性。部分斷接現象可控,但也存在部分不可控現象。
(三)節點多樣。在復雜網絡的復雜結構中,各個節點可以代表任意一種事物。復雜網絡節點多用于表示網頁,但在對神經網絡展開研究時,節點也可表示神經節點。在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范圍內,復雜網絡中的節點可以表示學生或信息內容,也可以直接表示萬維網概念中的網頁。同時,各個節點之間還具有多樣性的融合關系。即不同的節點以及連接之間互相影響,將導致不可控的結果。人們雖然無法對復雜網絡重點的每一個節點進行掌控,但人們可以通過數據的支持,明確各個定量之間的關聯規則。基于復雜網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即通過這一點,來對學生思想及其影響關系進行分析。
二、“95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分析
(一)個性化及自主思維強烈。思想特點與行為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因此對95后大學生思想特點進行分析十分必要。根據網絡資料以及多名教師的教學經驗總結,可得出三點結論,本段主要論述個性化以及自主思維。當代95后誕生于計劃生育階段,該階段內農村家庭與城市家庭均響應這一號召,從而令絕大多數的95后成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以孩子作為核心。他們從小接受家庭中的核心教育,導致95后格外重視自身感受。他們會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來服務于自身。當學生這種思想和行為,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學生將成為自主性、行動力較強的人才。而一旦這種思想影響他人生活,將成為自私自利的表現。同時,絕大多數95后思考問題時,也會優先使用自主思維進行思辨和判斷。
(二)政治敏感度不強。詢問部分思想政治教師后,可得出結論。95后大學生存在政治信息認知需求,部分學生定期收看社會新聞以及新聞聯播。也有部分學生會在課下根據時事政治,與教師進行討論,求知欲較強。但大多數學生對于政治信息的態度為,具有一定的關注度,但不會進行深入了解。在參與思政課程的過程中,多數學生會直接詢問教師課本重點,參與學習的目的為獲取高分。而另一些學生則對國家大事并不關心,他們的日常信息瀏覽需求,被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分流。即使教師在課堂中預留作業,要求學生了解時事政治。學生們的參與興趣也并未達到預期內水平,政治敏感度較低。部分學生表示,自己雖然能夠明確時事政治的內容,但無法將政治信息與國家發展實際相結合。
(三)學習功利性較強。部分教師表示,當前的95后大學生雖然對政治信息和社會新聞并不關心,但當校內召開黨課時,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報名參與。細致詢問后可知,少部分學生的確因具有入黨意愿而遞交申請,但多數學生遞交入黨申請的原因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可填充求職申請,提升入職可能性。這種功利性思維,在95后大學生中十分普遍。一方面原因為,95后大學生的父母格外看中”鐵飯碗”,認為學生成為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后,求職和就業質量將直接提升。另一方面原因為,大學生自身具有隨波逐流的功利性思想。他們對入黨以及獲取證書等無感,但在確認其他人參加后,自己也會產生參與訴求。這類思想作用下,95后需要接收系統性的思政教育,才能形成正確三觀。
三、基于復雜網絡的“95后”大學生思政教育對策
(一)專題授課,提升話題討論性。復雜網絡概念中提到,各個節點之間的關系存在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中,大學生有可能接收教師所講思政信息,也有可能斷開關聯。針對此,教師必須使用特定的方法,令更多大學生可與政治課程“相連”。具體,教師可使用專題授課模式,利用95后獨特的思想,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可進入網絡空間內,例如注冊微博和天涯等,分析95后大學生的興趣群,找尋網絡空間內大學生常閱信息,與思想政治相關的內容。例如,95后大學生政治敏感度偏低,但他們十分喜歡閱讀和轉載犯罪通報類信息。如長生疫苗等社會見聞,得到95后群體的集體關注。針對此,思政教師可根據實時熱點信息,在班級內開通專題授課渠道。教師需要找出新聞與課本內容的關聯處,用專題作為引導節點,建立穩定的討論課題。討論課中,95后學生的自主型和獨立思維可得到充分應用。每個學生都擁有與教師充分交流的機會,求知欲和溝通欲望可被同時滿足。這樣一來,學生和教師將建立穩定聯系,只要思政教師可使用學生感興趣的專題進行授課,學生對思政知識的接收程度便可遞進提升。
(二)增加分類,優化課程體系。思政教學團隊可適當優化課程體系,具體可使用開通網絡教學的模式,從兩方面入手,使用增加節點的方式,強化教育系統與學生之間的關聯性。首先,思政教育團隊可注冊“藍V”微博賬號,定期發布1分鐘以內的短視頻信息。此舉根據95后大學生熱衷于查看碎片化信息而設定。教師需要保證信息內容的趣味性,更要保證內容真實可信,與當前熱點信息融合度較高。其次,賬號應由多名教師負責,需建立賬號特色,加深賬號與學生之間的關聯。教師們可通過網絡賬號,與學生們交流和討論。在“網絡馬甲”的加持作用下,學生將以更加開放和自然的心態與教師交流。繼而在交流過程中,吸收政治知識。最后,當網絡賬號積攢一定的人氣后,該賬號內可與校內論壇關聯。當微博等平臺內的話題信息討論達到一定飽和度后,教師和學生可依靠該連接“轉移陣地”,在以文字為主的論壇內繼續討論。思政教師需要在潛移默化的狀態下,幫助學生建立觀看政治信息、理解政治信息、政治信息思辨的學習習慣。部分95后雖然具有功利性的學習目的,但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教師使用討論的方式可轉移學生注意力,令95后將學習能力和時間放置在真正有價值的渠道內,繼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質量。
(三)設計平臺,鍛煉學生自主自省能力。事實上,通過增加網絡節點的方式與學生建立穩定聯系,可階段性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但若要從長遠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仍然需要創設更加平穩的政治信息交流平臺。教師可使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方式,在線上教學過程中給出任務,學生將在實體課程開始前,于課下時間搜集資料,并對思想政治信息以及哲學類信息進行充分了解。95后學生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當教師使用任務教學法的形式,要求學生自行完成某一教學任務時,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當學生在課下完成理論積累后,教師可在實體課堂中要求學生展示理論所學,學生以教師身份進行講解。講解過程中,其他學生具有監督者責任,負責分析其他同學語言以及理論解讀是否正確。此舉可充分提升學生主動性地位,鍛煉95后的思辨能力。更能夠鍛煉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令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完成自省,轉變功利性思維。
四、結語
文章以復雜網絡概念作為基礎,對95后的思想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專題授課、增加課程形式、設計線上線下交流平臺這三種創新方法,可作為思政教育對策應用。當前,95后們即將離開大學校園,正式進入社會環境中,發揮自身的專業能力。希望文中所述內容,能夠為各個教師提供創新思路,繼而將95后培養為符合社會需求、三觀正確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高麗.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一評《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J].新聞與寫作,2018(2):125-126.
[2]朱冰.網絡輿情下高職院校實施“微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基于“微思政”教育特點的理論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1):39-41.
[3]溫道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實踐教學模式與創新探析——評《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探索》[J].新聞愛好者,2018(9):110.
[4]吳文浩.基于協同理論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