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振國
[摘要]愛國主義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步入網絡時代,大學生在網絡空間表達愛國情感時不同程度地出現異化,從而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分析大學生網絡非理性愛國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形成過程,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性的網絡愛國觀。
[關鍵詞]非理性愛國;大學生;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7-009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4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進入21世紀,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海量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地走進千家萬戶。當代大學生除堅持努力學習之外,對于與國家利益相關的重大新聞事件的關注也逐步提高,并經常通過參與論壇話題討論、資訊評論轉載等表達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力圖維護國家利益或制止社會不公正現象。對青年大學生在網絡中參與某些事件的討論時所發表的言論進行分析后不難發現,有部分青年學生群體在表達愛國情感時缺乏對客觀事實理智的分析,在表達方式上多采取非理性的言論攻擊、無視法律尊嚴等不理智行為,即網絡空間的非理性愛國行為。文章試圖通過對這種網絡非理性愛國行為產生的原因探析,結合其對于國家和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探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愛國觀的路徑選擇。
一、大學生網絡非理性愛國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基于網絡平臺特點的原因分析
網絡覆蓋的普遍性和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使得更多的大學生能夠參與到網絡表達中去,但同時,網絡空間自身所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偏差性使得大學生容易受到其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誘發不理性言論的產生及泛濫。
1.自由性。網絡平臺是完全開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人們的公共空間,為人們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和熱點事件的態度提供了便利。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可以是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在當代中國,人們通過新聞點評、知乎、微博等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虛擬性,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被隱藏起來,言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化,同時網絡平臺并沒有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限制或限制的不夠,因此多數網民可以比較自然真實地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和情緒,表達上也體現出較大的隨意性。
2.交互性。現實社會中的紛繁萬象在網絡空間中幾乎都有體現,人們在參與網絡表達時所涉及的話題往往也是寬泛的、隨意的,并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同時,人們在發表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常常有許多網民參與討論,形成互動局面,并且幾乎同時出現正反兩方不同觀點,相互探討、爭論。網絡交流互動的即時性,也使得人們的觀點都能快速地表達出來,使討論變得更加廣泛深入。
3.偏差性。由于網絡空間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因此導致言論的真實性大打折扣。體現為網民借助網絡平臺散布虛假信息和反動言論,以宣泄情緒并博取眼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此外,在缺乏對于網絡信息加以辨別和區分的情況下表,人們很容易受一些具有導向性的輿論的影響,形成網絡空間內的從眾行為,一些負面言論就會愈演愈烈,危及社會安全和穩定。
(二)基于大學生自身原因的分析
當前部分大學生對于愛國的認識還停留在政治理論的死記硬背上,過于關心政治考試的成績是否合格,而不能將課堂知識與愛國實踐相結合,尤其是面對網絡中愛國輿論一邊倒的態勢時,一些大學生并不能以理性的態度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此外,在面對網絡中大肆傳播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及生活方式時,一些大學生便沉浸于其宣揚的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極大地消磨了大學生的愛國意志。
此外,大學生群體正處于生理發育的過渡期,在特定年齡,階段上,心理特征表現為急躁、易變,尤其容易被外界不良情緒感染。因此,當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受到外界威脅時,部分大學生群體更容易選擇在網絡上不經辨別的通過發表偏激言論以展現自己的愛國情懷,對敏感問題夸大其詞,具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對自己行為的后果缺乏理性思考。
二、大學生網絡非理性愛國行為的形成過程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為大學生獲取新聞資訊提供了便利,大學生群體的非理性愛國主義傾向也是在參與網絡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其形成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焦點事件”的發生是大學生非理性愛國主義行為的起點。網絡時代的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密切的關注關系國家利益的事件,這類事件以其特有的影響力大、刺激性強等特點吸引著廣大學生群體,并不斷刺激著其敏感的神經。針對焦點事件產生輿論快速風靡網絡,尤其是面對一些一邊倒的態勢時,一些大學生往往不加思考表參與其中,因此可以說“焦點事件”是大學生非理性愛國主義行為產生的“導火索”。
第二階段:網絡討論使大學生非理性愛國主義初步形成。“焦點事件”發生之后,青年大學生迅速參與到網絡討論的大軍與其他網民展開激烈的討論。在網絡討論初期,由于網民獨立的各抒己見,很難形成強大的輿論效應;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網民參與到其中,這些言論便慢慢地開始劃分為不同陣營,顯示出各自不同的觀點和傾向性。大學生作為其中一員,參與討論的過程中也受其影響,盡管這些言論中存在對事實的理性分析,但青年大學生自身強烈的愛國熱情更容易被一些非理性言論吸引,從而隨著一些偏激的觀點逐步走向非理性的愛國主義傾向。
第三階段:互動與高漲使大學生非理性愛國主義得以發展。在網民的不斷互動中,一些非理性因素的隨之不斷高漲,大學生非理性愛國主義也在此過程中不斷發展。當非理性愛國主義輿論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必然會折射到現實生活中,出現一系列不和諧的愛國主義暴力事件。
三、大學生網絡非理性愛國行為的復雜影響
(一)沖擊大學生價值觀,或誘發極端民族主義傾向
1.網絡垃圾文化沖擊大學生民族價值觀。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擔負著未來建設祖國的重任,因此,正確的民族價值觀對大學生的行為引導尤為重要。但是在網絡時代,大學生已經形成的固有的民族意識和價值體系極易受網絡垃圾文化的沖擊。網絡中的“色情誘惑、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垃圾文化,對于意志不堅定的同學來說,極易受其影響并形成不健康的思想情操,弱化大學生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奮斗的精神。此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對中國瘋狂的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中,以一系列手段(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十條誡令》)毀掉我們的吃苦耐勞精神、破壞我們的價值體系,把眾多腐朽文化滲透到我國的文化體系中,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造成沖擊。
2.非理性言論誘發極端民族主義傾向。極端民族主義者不惜采取任何激進手段以實現所屬團體利益最大化,表現為盲目自大、極度仇視和排斥別國民族和民族文化,網絡時代則表現為通過網絡手段散布和傳播這種極端的民族主義傾向。網絡空間管理和約束的不徹底性和“無政府”狀態,使得部分網民在發表言論時極不負責任,并將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包含其中,人們的好奇心理又會促使人們關注此類信息,因此,其中包含的非理性內容以及具有導向性的信息,很容易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甚至煽動暴亂。
(二)影響國家形象,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1.影響我國外交關系及國際聲譽。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和平外交,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塑造了一個“講法治、負責任、有正義感”的大國形象,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贏得了一個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但是,網絡愛國主義非理性表達的泛濫給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崛起之后“中國威脅論”隨即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重點,一些激烈言論甚至促使其他周邊國家更樂于接受“中國威脅論”,為西方反華人士提供了“遏制中國”的口實,從而導致我國在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時形成隔閡,不利于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營造一個“和平穩定”國際環境。
2.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僅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更需要穩定的國內環境。但是,在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一些人產生了不斷膨脹的自負感和浮躁心態,總是認為政府在處理外交事務時態度不夠強硬,主張訴諸暴力途徑解決任何突發狀況。這不僅導致其他國家的人民對我國的偏見和誤解,還造成我國的社會秩序動亂,影響國家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四、大學生網絡非理性愛國行為的引導策略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及社會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網絡時代下必須加快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解決以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內容滯后的問題,構建新的理性愛國主義教育體系。首先,充分利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的內容對大學生進行理性愛國主義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著重分析我國的基本國情、國際形勢,使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其次是要創新教學方法,開展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再次,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志愿服務、參觀當地愛國教育基地等開展實踐教學。最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其自身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各高校必須加強師德建設,使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表率和引領作用。
(二)加強網絡法規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愛國觀
網絡以其本身固有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使人們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參與網絡表達也要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規,不可觸碰法律底線。首先,引導大學生遵守網絡規范。針對學生群體中出現的通過網絡“翻墻”瀏覽國外非法網站,要通過積極引導和主題教育,使學生明確此類行為對學生自身發展會產生的消極影響,使其自覺遵守網絡法規,自覺抵制非法網站。其次,在參與網絡表達時不發表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的言論。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通過社會、高校、家庭等共同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能夠理性區分網絡中的各種是非,對于偏激的言論和話題自覺做到不理會、不參與、不傳播,從而使大學生在網絡參與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倫理意識和道德責任感,養成良好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表達習慣。
(三)增強輿論引導,減少非理性情緒因素的蔓延
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來自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主流媒體,因此,網絡輿論對于引導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將主流權威媒體作為宣揚主旋律的重要途徑,通過新聞報道、輿論渲染“使政治事件引人注目”,增加他們的關心程度和了解程度,并將主流愛國情感價值觀寓意社會事件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愛國情感的發展方向。其次是在各種各樣的宣傳報道中直接宣傳正確的價值觀點、政治態度和情感,從而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理性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最后,主流媒體在參與傳播網絡信息時,要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明確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并盡可能公正的還原事件原貌,從而引導大學生對于在網絡上理性表達愛國情感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楊雪萍.網絡輿情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工程大學,2013.
[2]楊利利,汪勇.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非理性愛國主義的引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36(10):138-141.
[3]李慶楊,劉曉鷗.大學生理性愛國幾個問題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