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群
[摘要]積極心理學旨在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幸福進行研究,倡導積極向上的心理取向,對人類潛在的能力、積極的心理品質、健康幸福的生活、和諧友善的社會發展進行研究。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旨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積極心理學與思政課的思想主張不謀而合,通過積極心理學引導思政課教學,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培養積極情緒體驗、培養積極人格特征、形成積極社會環境,從而為高職思政課教學展開提供有效途徑。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教學方法;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8-008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3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旨在幫助職業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實際上,傳統思想政治課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灌溉式教育,只教授思政理論知識,不注重學生自身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人文性難以得到發揮,進而使得思政課嚴重缺乏實效性。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次革命,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以積極的視角來對心理學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旨在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幸福進行研究,倡導積極向上的心理取向,對人類潛在的能力、積極的心理品質、健康幸福的生活以及和諧友善的社會發展進行研究。因此高職院校會開設心理健康課,將積極心理學理念融入其中,用以疏導學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職業院校的思政課是為了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積極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堅強的信念,讓學生思想得到全面、健康發展,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因此,積極心理學與思想政治課在培養新時代人才方面目標一致。高職院校也應當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課來提升思想政治課的魅力。
一、積極心理學概念
積極心理學起源于二十世紀末,美國心理研究的一個新興學派。積極心理學掀起來西方心理學界新浪潮,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積極態度對待學生,以欣賞眼光看待其發展,積極發掘學生內在潛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積極因素,并引導其拓展形成積極因素的路徑,鼓勵“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賞識育人”,致力于培養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社會人才。
積極心理學用來研究最佳狀態的人類機能,以期發現促進社會、個體、團體科學有序發展的各種因素,增加人類社會幸福感、健康度,促使社會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征以及積極社會體驗。首先,積極情緒體驗,積極情緒能夠拓延,并能構建積極的個人資源。心理學家認為一些積極的情緒,如快樂、滿足、自豪、愛以及興趣,皆能夠延伸人類的知行能力,并構建新的個人資源,如智慧、社會關系等。除此以外,積極的情緒還能抵消大部分的消極情緒。當今社會,心理學上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眾多,如幸福感、愛、快樂等。幸福感指的是人類自身對生活質量、快樂等指標的切身感受。研究發現人格因素、生活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對幸福感都有著一定影響。其次,積極人格特征主要包含兩個獨立維度:第一,正性利己的特征,也就是對自我的接受,感覺生活有目標,生活充實、獨立,愿意挑戰困難,對成功、環境有把控;第二,和他人積極的關系,即在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在別人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與他人的關系處理的圓滿。積極人格特征中最為重要的特質是樂觀。最后,積極社會環境,是對人類所處環境的研究,包含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研究環境對人類情緒、心理、智力的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創造力的培養、體現以及發揮。當環境優良,在人類成長過程中包容、支持、同情的時候,其就會具有健康的心理,積極的人際關系;與此相反,則會出現不良的情感與行為模式。
二、積極心理學指導思政課教學
(一)改革思政課教學模式,感受積極情緒體驗
人類積極的情緒,往往是心理上得到滿足,往往伴隨著人類快樂的主觀體驗,這時其積極性高、能動性強。思想政治教育課旨在培養、塑造社會有用人才,不僅要教育學生、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鞭策學生,還需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如此方可提升思政教育課的魅力、感染力、吸引力。
職業院校的學生正青春年少,對社會已經有一定認知,但是社會經驗不足,尚顯稚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個性張揚、求知欲強、思維活躍、自我認知、自我認同感強,然而其不善傾聽、自卑心理重、缺乏自信、自制力差、嚴重挫敗感、消極情緒泛濫更有甚者政治觀念薄弱,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不正,對社會沒有責任感。由此可見,學校應當幫助學生重拾自尊與自信,培養其社會道德感、社會責任感,這也是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的職責所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改革教學模式,營造舒適、快樂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興趣、樂觀、愉悅等積極情緒體驗,教師應當對學生抱持欣賞的態度,對學生生活、學習中的各種變化積極反應,以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
經過改革后的教學方法,可以是專題講座、辯論賽、游戲互動、作業互評等,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積極情緒滲透到教學之中。例如,在講授《思想品德修養》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小品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分組,設計一個關于思想品德的小品,在上課前20分鐘表演出來,從而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同時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經常會進行重新設定與合理規劃,讓未來變得更接近現實,簡單而真實;學生在表演的時候,運用故事的形式,通過角色扮演,抒發自己對人生的見解,并下定決心通過自身行動回報社會與父母。
(二)通過積極情緒體驗,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特征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其教學模式、教學情緒直接決定了教學效果,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職業院校一些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能力不足,缺乏創新,教學模式過于陳舊,采用滿堂灌的形式展開教學,為了教學而教學,經常照本宣科的講授理論知識,并未對實際問題進行闡述,缺乏實踐探索,難以讓學生信服。這類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往往缺乏耐心,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少之又少,沒有人格魅力。這種灌溉式教學方式,不能從感情上感動學生,亦不能從道理上說服學生。由于職業院校門檻較低,錄取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知識基礎不夠牢固,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對學習沒有積極性。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體效用,以積極向上的情緒感染學生,刻苦執著的精神征服學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溫和堅持的性格塑造學生,讓學生無形之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健全自身的人格,塑造積極、健康、樂觀、自信、寬容、熱情、勇敢、執著、堅強、正直、善良、感恩、自制的品質,讓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采用小組談論的形式,讓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各抒己見,運用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對自我實現重新認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借助當下環境,營造積極社會環境
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學生政治思想的領路人,思想疑惑的開導者,不僅承擔傳授知識的重任,還肩負教育指導的重責。思想政治課教師一直奮戰在教學一線,直接接觸學生,獲取學生信息的第一手資料,和學生有著直接聯系。思想政治課內容不僅包含我國的政治思想方針,國家發展動向,還應契合學生實際生活,討論就業問題、交友問題、愛情問題、事業問題、代溝問題、兼職問題、勤工儉學問題、補助問題,擇業問題等,就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代表性問題展開討論,引起學生共鳴,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觀、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擇業觀、愛情觀、法治觀等,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品質。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共分為三個方面,分別為和諧校園環境、和諧家庭環境、和諧社會環境。
首先,職業院校應當利用現有條件,積極營造和諧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極為深遠。校園環境指的是影響、制約學生學習、生活的各種因素之和。具體來說,校園環境分為物質環境、人際環境、文化環境。尤其人際環境與文化環境,涵蓋了校園的校風校紀,規章制度、人際交往、文化環境以及服務環境等,該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到激勵、示范、教育、引導的作用,這些作用潛在存在,卻持久有效,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折射校園精神。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當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將校園社團組織、志愿者協會、學生會、團委充分利用起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校園活動,讓其在體驗、參與活動的同時,獲取積極情緒,培養積極人格特征,充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其次,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校園條件,幫助學生營造積極的家庭環境。積極心理學上稱家庭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是學生成長的初始環境,對其人格培養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同樣是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特征的沃土。和諧積極的家庭,不僅影響了個體和諧,還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課中應當加強家庭和諧的教育內容,增加德育教育內容,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共同學習傳統國學知識,讓學生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學習書中的精華,領悟傳統的魅力。學校還可以組織敬老愛幼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去養老院為老人表演,去孤兒院慰問,從而增強家庭責任感。這種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對家庭有更深的感悟,感受時光的匆匆,對父母給予更多理解,對家庭給予更深認同,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營造和諧積極的家庭環境。
總而言之,職業院校的思政課旨在培養道德高尚、個性獨立、有理想、有抱負的社會新人,思政課教師應當改革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讓教學變得更有意義。積極心理學旨在提升人們的思想覺悟,教育出樂觀積極的社會人才。因此,積極心理學指導思政課教學有其積極意義。積極教育理念是傳統教育的一場革命,其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及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韋雪.積極心理學引導高中思政課民主氛圍的形成[J].學理論,2015(24):165-166.
[2]李俊平.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6(14):78-81.
[3]肖明艷,彭振桓.積極心理學指引下的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Q].赤峰學院學報,2013,29(11):220-221.
[4]張小平,邵雅利.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現狀與對策研究[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5(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