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鳳國
[摘 要]小學數學概念數學通常分為引入概念、建立概念、鞏固和運用概念三個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這些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就需要深鉆教材,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組織并優化教學過程,使概念教學達到教學目標,通過整理、歸納、運用,從而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數學概念;數學;優化教學;整理歸納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3-0094-02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等最基本知識,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必須促使學生切實學好。”因此,教師在概念教學中,必須切實站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近期效果和長期效果結合起來考慮,幫助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加深、理解、掌握和運用數學概念,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深鉆教材,是教好概念的重要前提
1.把握概念實質,有的放矢,組織教學
在教學概念之前,教師應深鉆教材、大綱,查閱有關資料,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關系,緊抓概念的本質特征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先強調分數的本質特征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它的外延是一個數。接著教師講解分數的組成,分成的若干份做分母,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做分子。最后強調單位“1”既可以是一個整體,也可以是一部分,并通過舉例來說明,讓學生對單位“1”有更全面的認識。
2.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概念教學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之前,低年級學生已初步接觸了直線、線段和角,為學習長方形打下了基礎。教學時利用桌面、書面、黑板面等讓學生觀察,啟發學生認識幾何圖形。使學生從中總結出矩形的共同特點:①有四條邊;②對邊相等;③四個角都是直角。由形象到抽象,這樣學生對概念既易記住,又易理解,從而正確運用概念。
中高年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加強,知識在不斷增加,能從不同對象中找出某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形成概念體系。又如,在教學“比例”的概念時,教師先出示幾組比:3[∶]4,2[∶]3,[12][∶][23],12[∶]18,要求學生算出比值,并把比值相等的兩組比用等號連起來。學生列出等式3[∶]4=[12][∶][23],2[∶]3=12[∶]18。教師提問學生:“為什么它們能用等號連接?”學生回答說:“因為比值相等。”教師就此可以讓學生總結出比例的概念,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學生通過參與概念形成的過程,對概念記得牢固,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二、優化教學,是教好概念的重要途徑
合理優化課堂教學就是要處理好講與練、教與學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學生形成概念過程看,教學包括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認識、概念的鞏固和概念運用四個環節,只有正確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合理分配和使用教學時間,才能達到合理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關注學生理解概念的心理過程
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概念是從感知學習對象開始的。良好有效的教學引入,有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對此,教師可提供實物、模型教具等直觀教材,或利用學生熟悉的概念和計算引入新概念,使其在頭腦中有一個初始的印象。
2.讓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
學生概念形成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活動和思考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感知基礎上去分析、比較、抽象出某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屬性,從而揭示概念的內涵。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概念時,根據紅領巾、小三角旗、房架模型,學生在頭腦中初次形成表象: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呢?首先,它有三條線段,但是有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不一定是三角形(引出反例),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呢?還是從三條線段構成三角形上思考,引導學生概括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
3.引導學生加強練習,鞏固、運用概念
鞏固概念不是以能否背誦概念的內容為標準的,而是以是否能理解概念的內涵為標準。因此,學生在形成概念時就會在頭腦里進行深加工,使概念以一個穩定的狀態儲存起來,以便在學習新的概念時,能夠得心應手。要想學生深刻理解概念,并記得牢、用的活,教師就要在一個新概念講完后,精心給學生設計練習,鞏固概念。
(1)加強判別式練習,區分易混概念。例如,在教學“整除”的概念后,教師出示四道判斷題:A.40能被8整除;B.18能被5整除;C.因為32÷4=8,所以4是約數,32是倍數;D.因為10÷0.5=20,所以10是0.5的倍數。通過這四道題的練習,既鞏固了整除的概念,也發展了學生的判斷能力。
(2)加強選擇性練習,突出正確概念。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概念后,出示三道選擇題:A.由三條線段組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B.由三條直線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C.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作三角形。學生要想選出正確的選項,就要明確形成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三條線段,二是線段是圍成,即線段首尾相連。這樣既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正確認識,又鞏固了三角形概念。
(3)加強對比性練習,溝通概念間的聯系。比如,質數、互質數、質因數三個概念,學生從字面上來看容易混淆。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質數是對一個數來說的,看它的約數是否只有1和它本身,如2、17、31等都是質數;互質數是對兩個數而言的,看這兩個數的公約數是否只有1,盡管兩個質數是互質數,但互質的兩個數不一定都是質數,如8和9、6和13等;質因數是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質因數不能獨立存在,比如,2和3是12的質因數,2和11是88的質因數等。
三、整理歸納,是教好概念的重要環節
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教師引導學生把已有的數學概念通過整理歸納,把握知識縱向發展、橫向聯系的脈絡,使之系統化,形成概念體系。
例如,在教學“比例”的定義后,教師可以把比、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通過表格歸納總結。
再如,在教學完“梯形”的概念之后,引導學生把四邊形知識整理、歸納,并提問:“比較這些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有什么特點?并根據兩組對邊的特點進行分類;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討論對邊平行的情況,整理、歸納完成下面的結構圖:
通過整理、歸類結構圖,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優化了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概念教學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掌握教材的擴展和延伸的發展過程,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最終才能為教學服務。
(責編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