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峰 郭瑞清
[摘? ?要]在我國積極推進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推進中學研學旅行實踐活動的開展對中學生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是全面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的重要體現,也是開展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推手。為此,文章著眼于地方性中學地理研學基地的建設及評價研究,以推動中學研學旅行活動的廣泛開展,并助力中學和地方性地理研學旅行基地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評價研究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1]。
研學旅行基地是對區域內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而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是全面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體現,也是豐富地方旅游資源、激活地方經濟的重要手段。
一、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促進研學旅行活動的健康有序開展。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科學規劃、精心篩選、規范管理的地理研學旅行基地。規范的地理研學旅行基地體系可以促進研學旅行活動健康、有序地進行,并能增強活動的效果和感染力,充分發揮研學旅行的育人價值。
二是有助于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而地理研學旅行資源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由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和人口、產業活動等人文地理環境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所以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其次,地理學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地理研學旅行基地所在區域本身就是地理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地理相關研究內容的重要載體。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投入學習,提升對區域的自然生態及社會經濟背景的認知水平。再次,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活動屬于課外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開展諸如野外考察、地理實驗、環境調查等實踐活動[2],錘煉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最后,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的建設及相關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的認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思想及可持續發展觀,從而關注地理環境的演變,關愛地球家園。
三是充實地方旅游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將地方性研學旅行資源納入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體系,可以豐富并盤活地方旅游資源,促進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旅游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增加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四是激活地方教育科研資源,促進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與當地中學在科研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科研項目合作、儀器設備共用、場館設施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更具優勢。二者屬于同一地方,具備研學旅行合作的區位條件,同時也具備研學旅行合作的專業基礎和驅動力。具體來說,學校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在研學旅行方面可以得到前瞻性、科學性、專業性的學術指導,可以提升中學指導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從而提高學校教學科研水平;而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也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科研水平,才可對研學旅行活動進行指導,并促進研學旅行活動有序、健康發展。
二、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的評價
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的評價是進行基地建設及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重要前提,科學的評價可以使基地的建設與發展更具規范性、科學性和前瞻性,可以為教育行政部門及各類中小學推進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提供決策依據和參考,可以更好地促進中學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促進相關研學旅行基地硬件設施的完善以及服務水平的提高。
1.評價主體
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評價的主體包括兩部分。一是由中學地理教師組成的中學地理研學旅行指導教師團隊,他們是地理研學旅行的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以及研學旅行相關課程的設計者和實施者;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及相關專家(如旅游從業者、社會安全專家等)組成的專家評價團隊,可以在政策、專業指導、資金及與社會單位的協調方面給予支持。
2.評價方法
根據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的特點,所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現場考察法,即評價主體深入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從而真實了解、掌握基地的地理環境、軟硬件條件、安全制度、教學科研情況等。二是專家評價法,即先根據基地的具體情況選定評價指標,每個指標又設定若干評價等級,每個評價等級用分值表示,然后由相關專家進行評價,確定每個評價指標的分值,最后求出總分值。三是問卷調查法,即通過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對基地的地理環境、研學旅行資源的特征及價值、研學指導力量、研學設施及服務水平、重要專業學術成果、安全制度及應急預案等進行評價。
以山西省大同市為例,對市域內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的評價,在貫徹《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精神的基礎上,先由各單位自主申報,再結合上述三種評價方法,從自然、科研、社會、軟硬件、安全等方面對基地建設進行評價、篩選和審定,以確定大同市最具示范引領作用的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并授予“大同市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稱號。
3.評價目標
中學地理研學旅行的評價目標包括以下內容。通過科學的評價,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有關研學旅行基地的全面信息,以便對基地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并科學地指導基地的建設及發展;客觀了解基地的建設、運行情況,明確基地建設中的優勢和不足,及時發現安全隱患,促進基地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規范基地相關建設行為,不斷完善硬件設施,規范其服務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研學旅行活動。
4.評價指標體系
以大同市為例,對于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能全面反映大同市域內中學地理研學旅行資源的代表性和研學服務能力。比如,遵循科學性、代表性、易獲取性和合理性的原則,依據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制定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并咨詢地理學和旅游管理學相關專家,構建了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含一級目標層一個指標,二級制約層八個指標和三級要素層五十個指標(見表1)。
表1中三級要素層中的每個指標還將對應三個目標層指標(受篇幅所限未列出),專家可按目標層給出相應評價,最后再折算出各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的總分值,作為進一步研究的依據。
三、結語
總之,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地理課堂和研學旅行活動是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廣泛地進行中學地理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并開展相關評價研究,對于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重大,對于普通中學正確樹立全面的課程意識,以及促進研學旅行達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