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茂林 謝禮
梨是一種薔薇科蘋果亞科梨屬植物的果實,植株通常為多年生落葉喬木或灌木,果實可鮮食,甜中帶酸、味美多汁,含有多種維生素,是一種營養十分豐富的水果。梨還具有一些醫療功效,在通便、利消化、止咳等方面效果比較顯著。梨是分布廣泛的一種果樹,喜光、喜溫、需水量較大,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紅壤地、鹽堿地都能夠適應,山地、丘陵、洼地都可以種植。我國是梨屬植物的發源地之一,種植栽培面積、產量僅次于蘋果,安徽、河北、山西、甘肅、山東、遼寧、四川等地都是梨的主產區,其中四川省蒼溪縣的蒼溪梨種植面積15萬畝,已有近2000年的種植歷史,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蒼溪縣也被譽為“中國雪梨之鄉”。
1、梨密植栽培存在的共性問題
梨樹適應性強,在多種土壤、地形中都能栽培種植,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新推出的一些優良品種,產量高、銷路好、種植收益高。密植栽培是梨樹早產、豐產的關鍵措施之一,因其結果早,見效快,畝收益高,而深受業主及種植戶喜愛,種植面積及規模發展迅猛。據統計,我縣2013年至2018年期間,全縣采用密植栽培的面積就達3萬多畝,年產優質商品梨超5萬噸。受此影響,全縣梨密植栽培正以非常規速度規模發展。然而,由于密植栽培技術、管理的推廣普及工作相對較慢,部分梨園管理跟不上,出現密植建園,稀植管理,導致密植園郁閉,病蟲害嚴重,果園產量、品質嚴重下降,達不到預期的經濟效益。據筆者調查,密植梨園有以下幾種共性問題亟待解決。
(1)品種選擇不當。部分業主及種植戶選擇了不宜密植栽培的品種如:蒼溪雪梨、中梨一號、紅梨等。這些品種適宜大冠稀植,方能高產優質,采取矮密栽培后,常出現枝條徒長冒條,成型難、成花難,導致果園郁閉,枝條交叉,產量及果品質量低。
(2)栽植密度過大。部分業主不講科學,不了解梨樹生物習性,盲目追求密度,曾有一業主,密度達到近600株/畝,結果是適得其反。
(3)整形修剪不到位。梨園密植栽培,必須要配套相應的整形修剪技術手段,部分業主密植栽樹,稀植整形,或整形技術執行不堅決,一年采取中心干型,下一年又采丫字型,再下一年又轉變為矮密型,結果造成不成型,也未達到早結豐產的目的。
(4)植保工作重治不重防。梨樹為喜光、喜干涼植物,密植栽培后,常會出現光照不足,果園濕度增大,利于病蟲滋生。部分業主不懂綜合防控技術,常常是在病蟲大發生時才用藥撲殺,事倍功半。
(5)單位面積上留果量不科學。合理留果一是為了避免果實過少而影響產量。二是避免果實過多而影響果樹正常生長。部分種植戶一味追求產量,留果過多,結果導致產量雖高,但質量下降,樹體因營養過度消耗,形成小老樹,梨園經濟壽命縮短。
2、梨樹密植栽培常見問題的應對措施
(1)選擇適栽對路品種。在我縣,我們推薦品種為黃金、翠冠,蘇翠一號等新優品種,對于新建梨園,可直接栽植上述品種的優質嫁接苗,對于品種選擇不當的密植園,一是可以適度間伐,變密植為稀植。二是可以采用多頭交接換種技術,改換適宜密植栽培的品種。
(2)合理密植。梨密植栽培,是相對于過去傳統的稀植大冠栽植,不是越密越好。筆者走訪調查了相當數量的生產效益較高的密植梨園,發現不是密度越大越好,而是要合理密植。即既要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品種優勢,又要充分考慮,梨樹本身對光溫氣熱的需求;同時還要考慮生產管理技術的簡便化和可操作性。建立新植園采用1.5m-20m×4m的株行距定植,即株距1.5m-2m,行距4m。建議栽植密度過大的梨園,可以采取間伐和移栽方式,適度降低密度,使之達到合理密植要求。
(3)培育良好的樹形。生產上較多使用的主干性樹冠、丫字形樹冠、矮化型樹冠三種。主干型樹冠的優點是采光好、修剪方法簡單,果實商品率高,缺點是易形成頭重腳輕,上強下弱的低產樹形。丫字型樹冠優點是樹體健壯,產量負載量大,方便管理,缺點是容易左右失衡,一邊強一邊弱的。矮化型樹冠優點是成型易、結果早、產量高。缺點是管理不便,易郁閉,病蟲害發生嚴重。鑒于現在農村青壯勞動力緊缺,老人居多,建議采用丫字(雙臂)型或主干型。
不論選用哪種樹形,一旦決定了,就應嚴格按技術要求堅決執行,貫徹到每個生產環節,該拉的枝一定要拉,該剪的枝,堅決剪掉,確保早成型早豐產,切忌今年一個樹形,明年一個樹形。
(4)平衡施肥,綜合防控。梨密植園在肥水管理方面:一定要走平衡施肥的路子,要全營養要素供給,不能偏施氮肥,確保樹體健壯。在病蟲防治方面,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冬季休眠季節,應徹底做好清潔梨園工作。一是要清除病枝、病果、病葉集中燒毀。二是要全園普噴石硫合劑,樹上地上全面噴藥,鏟除病蟲害,壓低越冬病蟲基數。在易發生病害的各生長季,要勤觀察,先預防,再治早,把病蟲危害降到最低。
(5)合理負載產量。一是疏枝,二是疏花,三是疏果。在生產中,應注意疏果工作,可在幼果期先疏除過多果,再二次定果,疏去病蟲、畸形果,要生產優質商品梨,葉果比應保持在25-30:1,畝留果量保持在2萬個左右為宜。
(作者單位:628400四川省蒼溪縣經濟作物技術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