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明
從人口學角度分析,城鎮化則是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一個過程。自改革開放以來,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報告中提到,1978年到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已經從1.7億增加到了7.3億,城鎮化從17.9%提高了53.7%。隨著新型城鎮建設發展,青年人口所占比例降低、老年人口增加、勞動力轉移是農村不可忽視的問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農村老年人口日益增加,生活方式發生了明顯改變,教育需求越來越強烈,開展農村老年教育活動成為了必然趨勢。農村老年教育是提高老年人素養的主要途徑,是優化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方法,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內容。
1、構建“三位一體”的農村老年教育供給體系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老年人學習方式及內容日益多樣化,需構建完善的農村老年教育供給體系。基于老年人學習需求,可構建“三位一體”的農村老年教育供給體系,以學歷學位證書教育、單科專項教育、各類培訓教育形成一體化農村老年教育體系。針對農村老年人休閑交往需求,可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教育活動予以滿足,這主要是由老年廣播電視大學系統來負責;老年人興趣愛好的學習需求則由單科專項教育予以滿足,老年大學系統負責,老年開放大學系統也承擔部分;提高圓夢學習需求,則采取學歷學位證書教育予以實現,老年開放大學系統負責。值得注意的是,農村老年教育相關機構應積極履行職責,認真完成培訓教育任務,共享教育教學資源。“三位一體”的供給體系,使得在線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真正實現互動互聯,構建成多樣化農村老年教育供給路徑。
2、加強課程建設
注重課程建設,促使課程教學更加規范、科學與適用,以此來提高老年教育質量。例如,可長期開設老年象棋、二胡、籃球、絲網花制作、美食制作班、手工藝制作、環保生活、老年保健、現場急救等各種課程。同時,對區域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開發多樣化教育校本課程,例如,普通話、老年人學電腦、老年迪斯科、交誼舞基礎、老年運動會、老年養生操、家居植物裝飾、隔代教育、老年卡拉OK等課程,開展各種課程時需嚴格遵照課程交涉要求編訂教學大綱,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選用規范科學的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課件,注重教學反饋與評測,有效保障教學質量。
另外,新型城鎮化中,農民逐漸市民化,這一演變過程中不僅涉及到居住空間、職業、戶籍的轉變,更需要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改變。對于農村老年人而言,文明新市民教育必不可少,其教育的重點在于文明理念、文明禮儀、交通安全意識、法律法規、環保教育、形勢教育、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參與能力。對于老年人身心變化,應組織開展突發狀況應急技能培訓、養老保健養生和心理健康知識、生命教育等課程。值得注意的是,農村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第三代培養是其主要人物,接受隔代親子教育能夠引導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漸漸從“業余”轉變為“專業”,從而優化隔代教育質量。
3、發揮村委會作用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為了能夠強化農村老年教育,應注重發揮農村地區單位、社會組織的作用。村委會十分了解農村老年人日常生活情況、教育需求及精神狀態,所以各級黨委政府不得忽視村委會所發揮的陣地多樣,組織農村老年人,開展針對性工作,以此來促使農村老年人教育事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村委會應積極掌握老年人學習愿望,開設一些滿足其生活所需的教育項目,迎合學習需求,激發參與熱情。例如,可開設時事政策、林果管理、食用菌栽培、文藝體育、法律知識、老年保健等課程,也可開設縫紉、刺繡、園藝、裁剪、民間文藝等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另外,應善于借助互聯網、電視等媒介,開設老年教育網站、空中老年教育課程,組織插花、歌舞、電腦等一系列課程,盡力地滿足農村老年人教育所需。同時,地方高校應憑借自身豐富的辦學經驗、雄厚的師資力量,主動投身于農村老年教育事業中,積極幫助老年人,促使更多的老年人獲取高等教育,共享教育成果,滿足老年人就近學習的需求。
4、加強農村老年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借助老年大學師資力量,對農村老年人潛能進行深入挖掘,調動其智慧,開設特色課程。想方設法調動老年教師的余熱,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老年教育事業中。其次,聘請專業教師,開設專業課程,并加強崗前培訓活動。再次,邀請著名學者進行專題講座活動,向農村老年人宣傳講解社會發展的新動向及趨勢。最后,招募實習生、志愿者設立公益性教師隊伍,組織符合老年人興趣愛好及生活的教育活動。所以,對于農村老年教育而言,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建由專家學者、專職教師、志愿者、實習生、老年教育者共同構成的師資隊伍。
綜上所述,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關鍵性階段,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我們應積極關注農村老年教育事業,想方設法推動其發展,幫助老年人完成繼續社會化、優化生活品質、完善自我教育活動及自主學習。
(作者單位:223124江蘇省淮安市共和社區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