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 周科
農業產業融合即將農村現存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并重組,使一二三產業互相交叉和滲透,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產業提效增值,發展現代農業。目前我國農業產業融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經營主體發展慢,政策實施難,產業融合發展受限等問題。因此,要提升經營主體發展能力,探索多形態發展模式,從法律、制度、機制等方面著手促進農村產業融合。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不斷發展,糧食總產量不斷提升,同時也存在著農業產出低效低質,農業生產模式單一、農民收入無法提高、環境污染嚴重和資源利用率低等突出問題。在嚴峻的形勢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形式,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十九大報告首度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建立健全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可看出,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是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農業經濟的關鍵抓手。通過農業產業融合,探索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對我國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
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1)產業融合方式多樣化
從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逐漸壯大,20世紀90年代實行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經營,21世紀初農業產業化發展,到現在農產品加工業與服務業興起,農村產業融合出現了多種模式。從產業跨度方面來看,包括農業與第二產業融合,農業與第三產業融合,以及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等。有的學者也把農業產業融合方式分為技術滲透型、產業整合型、產業鏈延伸型、產業交叉型、綜合型融合五種。
(2)產業融合的政策支持力度大
自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以來,各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設立多種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培訓,給農戶贈送生產物資,出臺優惠政策解決農民小額貸款,各個地區在現行的政策支持和鼓舞下積極實踐和試行,有的地方還樹立了典型,做出了效果,通過發展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等,為農業提效、農民增收找到了新的可行性出路。
2、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困境
(1)要素缺乏導致產業融合基礎薄弱
從現實看來,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勞動力等要素從農村流向城市,以城市為中心聚集,這種形勢并沒有在政策的影響下得到緩解,反而不斷惡化,資源流失現象使得農村資源愈加匱乏、農村空心化、老年化現象更加嚴重,發展速度慢。其次,我國農業產業融合提出的時間不長,發展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村第一產業生產效率本身較低,農業基礎薄弱,產業融合的規模、效率因此受到影響,要想實現快速、集群化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夯實基礎。
(2)宏觀調控存在局限,政策實施困難
目前,我國還處于農業產業融合的初級階段,政府在財政、金融、政策、法律方面的保障和調控機制還不夠成熟,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寬泛,政策實施有難度,出臺的好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障礙和困難。當前,我國政策主要集中在主體培育和農業生產方面,政府在農產品提質增效、產業布局、結構優化、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總體規劃缺位,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加之產業融合本身發展有難度,導致我國農村產業“接二連三”進展慢、難度大。
(3)農村經濟現狀制約產業融合發展
首先,農民是參與農業產業的主體,農民的低收入水平嚴重制約了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其次,我國農村農民財產性收入低,可以抵押的資產少,融資渠道窄,大部分地區有針對貧困戶的扶貧貸款,但是需要農民先有產業,否則難以貸款,并且數額小。再次,筆者走訪調研,結合文獻分析發現,現階段農村產業融合中,各價值鏈上下的經營主體之間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產業融合中的利益參與機制、利益分享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產業中各主體之間的聯結不夠緊密。
3、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的建議
第一,加大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實現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在政策、資金、技術上對其進行扶持,他們是農村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參與者,也是將農業經濟利潤留在農村的關鍵。因此,應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培育和扶持,提升其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整合可利用的資源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第二,我國農村面積大,東中西各地區資源稟賦、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各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在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的基礎上,發展特色和亮點產業。政府應根據地區實際完善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為一二三產業融合奠定基礎。同時,地區要注重對產業融合的科學規劃,有計劃發展產業,探索多樣化的融合模式。
第三,從日本、韓國、美國、荷蘭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來看,政府應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發揮宏觀調控、引領和監督作用,嚴格按照地區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引進產業,特別是精準扶貧產業,切記盲目引進經濟效益高的產業。在農村金融方面,一是在財政上向產業融合傾斜,二是出臺相關金融貸款政策,降低農戶、企業的貸款門檻和條件,激發主體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404100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