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潔
一、旅游和幸福感的研究現狀
旅游學者經常將旅行經歷與幸福感聯系起來,學者們試圖用多種方式定義幸福感,從“最佳功能和經驗”“生命的意義”“真實生活”“美好生活”到“個人發展與實現以及為社區做貢獻”等方面予以闡釋。幸福感被概括為生活質量、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就幸福感而言,研究證據表明,它由享樂(即主觀幸福)和實現(即心理幸福)兩個維度組成。前者享樂維度側重于幸福快樂,強調幸福感應該是有更多的積極情緒,而不應有消極情緒的存在,這些情緒隨著日常事件和活動的不同而逐漸波動。后者實現維度則認為幸福不僅僅是享樂,更多的應該是生活得有意義,以及生活在一種讓人完全、深度滿意的狀態。從實現維度定義的幸福感與人們生活的環境和背景更直接相關,更有可能反映人們對生活的長期愿景。這兩個維度是有區別的,但統計研究證據也表明,它們之間存在很多概念上的重疊。實現維度必然會讓人快樂,然而并非所有的快樂都來自個人的實現。
2004年,以Neal、Sirgy和Uysal為首的學者鼓勵在旅游界進行更多的幸福感研究。同年,Gilbert等學者用了生活質量的概念,發現了與非度假者相比,度假者的幸福感會小幅上升。荷蘭學者Nawijn等自從2010年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幸福感研究,他們發現度假者在旅行前和旅行后幸福程度均高于非度假者,盡管這種幸福感的提升就長期影響來說是微弱的。Sirgy等學者則將幸福感視為等級結構,比如家庭滿意度會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而旅游度假活動則會影響家庭滿意度。在旅游度假中,積極的態度(比如遠離日常生活)和消極的感知(比如因為旅行而感到勞累)都會影響旅游者的幸福感。在2012年,Dolnicar、Yanamandram和Cif通過研究進一步證實,旅游度假是生活質量指數的核心。雖然目前大多數研究幸福感的學者在西方社會,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在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或海外華人社區進行了抽樣調研。他們已經在研究中國公民的主觀幸福感、中國青少年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中國高中生的主觀幸福感等。
二、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進展
了解旅游者的積極情緒是測量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切入點。Nawijn和他的研究團隊是這類研究的先鋒。2010年,他們擬畫并提出了假日幸福感曲線,揭示了旅游者的情緒在度假中的變化趨勢。他們的研究從享樂維度定義幸福感,在主觀幸福感的理論框架上展開。然而這個研究并沒有雇傭同一組旅游者去構建這個曲線模型,因而缺乏可靠性。基于這個缺陷,Nawijn等人在2013年使用日記方法追蹤記錄度假期間單個旅游者的每日情緒,其結果揭示了情緒波動與度假長度之間的重要關系,那些假期長度在8~13天的旅行者更容易經歷較大的情緒波動。
盡管眾多研究人員已經探索了情緒在旅游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Nawijn等學者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都基于一個潛在的信念,即在旅行期間的每個時間點情緒都是靜態的。這個靜態視角捕獲了旅行中旅游者情緒的水平波動及變化,卻忽略了情緒的主觀性、流動性和定性本質;同時也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情緒在旅行期間每個時間節點的縱向,情緒產生過程中會進化、變化并可以被管理。這就引出了一個嶄新的研究旅游者幸福感和情緒的理論框架——情緒管理。此理論包含了情緒在生成過程中的差異以及情緒的可調節性,介紹了在旅游情境下研究情緒與幸福感獨特的動態研究視角。此動態視角認為,在縱向的情緒產生過程中,可能是幾秒或幾分鐘內,旅行者可以使用各種情緒調節策略來管理他們的情緒。
這項研究的基本原理主要基于這樣的信念,即了解游客的情緒可以幫助旅游從業人員優化旅游產品以提高游客體驗,使游客實現身體、心理和認知上的最佳體驗,創造有意義且難忘的旅行經歷與.回憶。這個研究是建立在情緒調節理論的基礎上,突出了調節過程,其中涉及啟動、抑制和調節一個人的心境狀態。這個情緒調節理論包含了個人利用他們的認知資源來評估觸發情緒和使用的刺激調節策略,以達到“向上調節"(即增加積極情緒的強度和持久度)或“向下調節"(即減少負面情緒的強度和持久度)情緒反應的程度或持續時間。在旅游情境下,旅游者為了獲得積極、輕松、愉悅的經歷,因而投入時間、精力、財力走出他們的舒適區域而進入新的臨時環境即旅游地。鑒于可能發生的在游客的投資、期望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差異,與其他情景相比,旅游者可能會經歷較大的情緒變化,而這種情緒變化是短暫的。因此,游客非常可能會使用情緒調節策略,以增加他們積極情緒的強度,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旅行的愉悅感,及時調節旅行中一些負面或不太積極的情緒反應。盡管這種動態觀點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我們現在對游客如何在臨時的流動的旅行環境中管理情緒還知之甚少。
因此,筆者以情緒調節為指導理論框架,進行了一系列的旅游日記、訪談、研究問卷研究,研究目的是揭示在度假期間游客使用過的情緒調節策略。作為第一個將情緒調節與旅行聯系起來的跨學科研究,筆者發現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使用3大類情緒管理策略:其一,與旅行同伴相關的、人際的情緒管理策略(例如通過與人交談調節情緒);其二,與情境相關的情緒管理策略(例如考慮此情境下的其他選擇);其三,自我的情緒管理策略(例如轉換思考角度)。這些策略反映了旅游者在旅行過程中管理情緒不僅是管理正在生成中的情緒,也是游客積極尋求和應用不同策略來調節情緒的過程。
另外,筆者還研究了旅游者在旅行前后幸福感知的變化程度,并確定這些變化是否是因為使用了情緒管理策略的原因。這項研究使用旅行日記記錄旅游者每天使用情緒管理策略的情況,并測量旅游者在旅行前一天和旅行結束的最后一天的幸福感程度,結果表明,總體上旅游者的幸福感在旅行結束后都有顯著的提高,而使用了情緒調節策略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幸福感。這些在旅行過程中可使用的調節策略包括社交分享、換位思考、負面情緒抑制等,其中,研究證據發現收集旅游紀念品和旅行照片與提高幸福感緊密相關,紀念品和照片允許旅游者記錄重要且積極的旅游體驗,作為事件的提醒,就像鏡子一樣反映度假之后體驗狀況,并影響旅行后的幸福感,這是研究旅游者幸福感的新視角。
三、展望旅游者的幸福感研究
隨著人們對于精神健康越發關注,旅游者的幸福感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收回你的時間”(TakeBackYourTime)組織在積極倡導旅游可以增強個人的福祉。筆者的研究證明旅游者如果能在旅游中管理情緒則更能增加幸福感。目前,在以休閑為背景的幸福感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所以研究者應該收集更多跨行業的數據來研究旅游對個人幸福感的貢獻。
至于具體的可能研究方向,研究結果已表明收集紀念品和旅行照片會影響個人的幸福感知,因此應該積極提倡推廣這兩種行為來作為提高旅游者福祉的干預措施。筆者的研究已證實旅行照片在情緒與幸福感研究的積極作用,未來的研究可以把特定戶外活動(例如蹦極和漂流)與旅行照片聯系起來。另外,壓力也在研究證據中被發現是調節情緒的副產品,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旅游者是否將情緒調節視為壓力應對的一種形式。總而言之,幸福感的研究不應該單單局限于一個概念的探索,而應該融會貫通地與多種理論在多種情境下共同分析研判,為業界提供更好的科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