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衛東
地域之間自然資源和人文、經濟資源的稟賦差異決定了旅游促進民生,旅游打造幸福產業的路徑不能千篇一律。以城市而論,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資源主導型城市發展旅游的模式不同,不因地制宜會造成資源消耗.生態破壞、經濟結構失調、供需失衡,并加劇社會關系緊張。筆者結合南京旅游發展實踐,重點探討綜合性區域中心城市(以下簡稱“中心城市”)旅游業如何打造幸福產業的路徑。
一、立足實際,探尋旅游作為幸福產業的關鍵點
對中心城市而言,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但中心城市行業門類齊全,第二、第三產業發達,往往達不到“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功能圍繞旅游配、民生圍繞旅游興”的程度。在這種背景下,抓旅游促民生福祉,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發力,而要根據旅游資源稟賦,地區產業結構和市民需求,分析旅游打造當地幸福產業的關鍵點,精準發力、以點帶面、重點突破。
二、著眼問題,探究旅游成為幸福產業的難點堵點
堅持問題導向,找準中心城市旅游打造幸福產業的難點。在旅游產品的有效供給領域,目前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市客源結構多樣化、出行方式散客化、市場競爭白熱化與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的速度與質量的矛盾。在旅游產業富民增效領域,目前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市旅游產業發展與資源要素供給緊張,需要處理好旅游開發與保護管理的關系,讓產業經濟與自然的旖旎、人文的厚重協調發展。在旅游公共服務領域,目前主要矛盾是中心城市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滯后于大眾旅游的需求,尤其是節假日供需失衡,出行堵、停車難、如廁難等痛點持續,需要處理好公共服務資源緊張條件下的主客關系問題,真正增進社會福祉和人民幸福。
三、實踐總結,探索旅游打造為幸福產業的發展路徑
結合南京等地的實踐,將旅游業打造為幸福產業,可考慮重點從以下3方面入手:
1.創新多樣,遠近兼顧的旅游產品開發模式一是以產品多樣性服務客源廣泛性。中心城市交通發達,客源輻射地廣,客源年齡、收入結構相對均衡,單一產品適應性差。既要有“頂天立地”的國際級旅游產品,又要有“鋪天蓋地”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的特色旅游產品,旅游產品開發“四季”并重,“白+黑”并重(白天和夜晚),“戶外+室內”并重,形成全時全域旅游產品體系。
二是配套近程產品服務周邊主客需求。中心城市通常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周邊居民周末出游意愿高。因此,中心城市的旅游產品還應重點考慮滿足本地及周邊市民的近程出游需求和出游意愿,提升周邊主客出游的幸福感。如南京開發系列鄉村旅游產品,打響了江寧“金花村”、六合“茉莉花村”、高淳“國際慢城”、溧水民宿等系列品牌,逐步向鄉村度假、鄉村生活轉型提升。
三是以產品的創新性服務市場競爭性。中心城市的區位優勢導致客源以散客為主,散客行程與團隊游客相比,更具有隨機性、沖動性和網紅性特征,需要引導文化旅游產品不斷提升創意性和時效性。傳統的文化展陳需要創新,自然資源需要活化、文創化和故事化,旅游演藝需要追求劇目變化、場景創新和新技術運用。同時,中心城市的客源出行目的也更多元,需要梳理特定資源,創新開發特色體驗產品。
2.集聚集約,保護中開發的產業富民路徑
一是著力破解產業發展的要素約束。旅游作為高度融合的新興產業,鄉村民宿、產業用地、房車露營等很多領域處于政策空白洼地,中心城市理應成為政策突破和要素突破的先行區、示范區,通過良好的制度環境減少旅游項目開發中的機會主義傾向和不可預期風險。如南京出臺了推進和規范鄉村民宿發展的系列政策,對鄉村民宿的界定進行探索,采用部門集中式、服務式、達標式準入的模式,解決企業投資民宿契約環境的制約,下一步還將拓展到城市新業態住宿業發展,突破旅游服務交易的制度約束。
二是著力提高產業富民的集聚集約度。中心城市面臨寸土寸金的資源約束,應當以旅游吸引物為基礎,突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對涉旅要素進行整合,融合農業、工業、文化、商貿等行業,構建以客流流動為紐帶,以旅游業為引領的涉旅產業集群,形成旅游資本、技術、人才的集約度,提升旅游附加值。在南京的實踐中,這種集聚發展載體可以是空間一體、權屬統一的度假區、田園綜合體、旅游特色小鎮;也可以是跨區域要素整合的文旅融合區,如南京城墻、南京博物總館體系、內外秦淮河等。從富民效果看,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之間,湯山度假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等重點旅游集聚區的企業數量增加了1.7倍,行業業態從單一的商貿零售、餐飲轉變為以文化旅游綜合體為主,從連鎖住宿轉變為以度假住宿和精品酒店為主,單體的平均收入顯著提高,就業貢獻由旅游直接就業轉變為旅游主導下的綜合就業。
三是著力統籌協調旅游開發和保護的關系。中心城市往往具有悠久的建城史和豐富的自然遺產資源,處理好保護和開發關系,是旅游業打造幸福產業的前提條件。從南京的實踐看,首先要樹立“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的理念,將城市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活化利用,才能傳承和擴大影響力,提高城市居民的自豪感和獲得感。其次,要在保護的基礎上推進管理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以保護為前提,統籌項目開發中人文和生態保護的總體方案,監督檢查執行情況,并對重點保護區域的旅游開發業態探索實施準入制動態管理。最后,要明確職責分工,尤其是明確“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治理”原則,落實具體經營開發方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生態預防和應急預案等的編制和預防治理實施的直接責任,實現保護和開發權責利的協調一致。
3.友好開放,城旅一體的公共服務發展方向
中心城市通常城市功能較為完善,應當從城旅一體角度出發,用足用好城市基礎設施的先發優勢。一是強化公共服務資源的旅游化改造。一切城市窗口地區的公共服務資源都可以成為旅游公共服務資源。通過制定和推廣旅游相關導則和標準,以提升既有服務設施功能為主,新建服務設施為輔,最大化利用公共服務資源,實現城市功能與旅游功能的高度整合。如南京“廁所革命”從景區廁所延伸到城市公廁,特色街區旅游導則的示范試點和推廣,特色小鎮公共服務貫徹A級景區標準等,發揮旅游對城市化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引導作用。
二是強化公共服務資源的網絡化改造。旅游服務體系要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需要建立線上線下協調同步的服務平臺。一方面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成果拓展智慧旅游的應用面,如南京“智慧旅游App”與“我的南京App”的互聯共通,打通與交通車輛運營監測情況、公安住宿登記監測的信息壁壘,提升旅游管理精細化,服務高效化能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大數據的前期積累成果,充分應用大數據的預警引導和安全預防功能。南京目前正在對前期沉淀的大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對多源頭數據進行橫向關聯,縱向回歸分析,形成趨勢性判斷和引導,讓信息成為協調主客關系的指揮棒,讓數據多跑路、游客少跑腿。
三是強化公共服務資源的開放性。中心城市接待游客量巨大,在節假日公共服務資源的供給不足。為讓游客感到滿意和幸福,需要社會公共資源的開放和吸納,包括各類停車場、賓館飯店廁所等各類服務設施。城市的文化藝術中心、體育活動中心、會展博覽中心、居民生活社區、大學教育園區、公共交通設施、公共生活空間通過功能拓展、產品設計,部分或全部向游客開放,成為新的旅游生活載體和旅游生活空間,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共享型、主客和諧型“暢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