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
大豆羞萎病屬次生病害,是大豆生產上較常見的真菌病害,僅在黑龍江省局部發生,主要危害大豆葉片、葉柄和莖,輕發生時大豆植株生長后期莖基部折斷并向一側傾倒,病害嚴重時會引起大豆植株嫩梢死亡和豆莢大量枯死甚至整株枯萎,地塊發病率達70%,大豆減產50%左右,早期發病可導致大豆減產70%以上。近年來由于耕作結構不合理、土地經營粗放,加之生態環境的變化,大豆羞萎病大發生幾率增加,為了有效控制大豆羞萎病的危害,掌握該病誘發因素及時進行防治,可有效控制大豆羞萎病的蔓延,減少經濟損失。
一、大豆羞萎病的病害癥狀
大豆羞萎病從大豆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病,除主要危害大豆葉片、葉柄和莖外,幼苗、豆莢、種子均可受侵染,苗期整體形狀類似缺鈣癥狀也類似激素藥害。幼苗染病:幼葉凋萎下垂、植株矮小,幼苗早期枯死;葉片染病:發病葉片初期沿脈產生褐色細條斑,后變為黑褐色;葉柄染病:葉柄有的一側凹陷或縱裂,造成葉片反轉下垂或葉柄扭曲,葉片凋萎但不易脫落,葉柄從上向下逐漸變為黑褐色,基部細縊變黑;莖部染病:莖上的病斑主要發生在新梢上,呈長條形黑褐色,首先在第一至第二節發病,并由下逐漸向上發展,髓部中空、變色、脫節,稍用力擠壓易凹陷,在葉柄結合處莖稈常彎曲,呈“蛇”爬行姿勢,莖基部染病形成瘡痂,易折斷,植株頂端向下彎曲,呈“害羞”狀,發病重的大豆整株矮小、彎曲、萎縮,濕度大時,葉柄及莖稈病部由下向上都長有白色至紅色粉狀霉層,霉層環莖一周后,大豆逐漸枯萎死亡,甚至出現絕產;豆莢染病:豆莢扭曲畸形,從莢梗處或邊緣褐變,不結實或結實少,病粒變黑、皺縮、不飽滿,人們俗稱“臭豆”,就是豆莢染羞萎病導致的,一般沒有發芽能力;子粒受害:受病較重的子粒臍部周圍有褐色病斑,受害輕者僅臍部變褐,病部常產生黃白色粉狀顆粒并逐漸變成粉色,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二、大豆羞萎病傳播途徑
大豆羞萎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菌源;大豆苗期通過氣孔、自然的孔口或薊馬、根絨粉蚧、地老虎、蚜蟲、紅蜘蛛等害蟲對大豆為害傷口侵染;也能借助風或水流,飛禽或昆蟲傳播。
三、大豆羞萎病的誘發因素
1、多年重茬
重茬是近幾年大豆種植普遍存在現象,也是大豆羞萎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常年連作地土壤通透性差,田間病殘體積累過多,土壤微生物菌群結構遭到破壞,為羞萎病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致病菌源,并逐年加重。
2、耕作、管理粗放
淺層耕作一方面不能把積累的病原菌深扣入土底層;另一方面易形成堅硬的犁底層,造成土壤滲透性不好,排水不良,易誘發羞萎病的發生;而雜草叢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大豆羞萎病發病重;種植密度大的田塊通風透光不好,田間壟內高溫、高濕的小氣候造成大豆植株生長不健壯,抗逆性差,同時利于病菌的繁殖及病害的發生蔓延。土壤偏酸、黏重同樣加重發病。
3、不合理施肥
大豆前期長勢弱,氮肥的施用過多使大豆植株生長過嫩,抗病力大大降低,增加了大豆羞萎病發生的機會,一般發病較重;鉀肥施用不足,大豆植株抗病力下降,稈弱,易引發大豆羞萎病發生;另外有機肥帶菌也易發生大豆羞萎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
低洼內澇地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積水,大豆植株長期浸泡在水中,長勢弱,表現為植株瘦小、淡黃,根系沒有新生根,漚根現象嚴重,呈濕腐狀,抗逆性降低,易感病且羞萎病發生嚴重。
5、除草劑使用不當
春季超量使用除草劑或使用封閉除草劑不當,特別是在低溫,多雨等不良環境下超量使用,造成大豆苗期受藥害嚴重,影響大豆生長發育,造成抗病能力下降。
6、氣候影響
高溫少雨、低溫多雨、大風、雷雨或冰雹天氣易發病。持續高溫少雨,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大豆植株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有效養分進行生長發育,苗后生長勢差,感病病株會陸續表現癥狀;持續低溫多雨、寡照天氣,會使大豆生長發育不良,自身免疫能力降低,抗逆性差,易發病;雷雨、大風或冰雹會給大豆植株造成傷口,利于羞萎病發生蔓延。
四、大豆羞萎病綜合防治
1、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為防止大豆羞萎病隨種子傳播蔓延,對種子要嚴格檢疫。
(2)合理輪作。與禾本科作物小麥、玉米等實行3年以上輪作,大豆地連種嚴重破壞田間生態環境,加重羞萎病等次生病害發生,輪作可控制羞萎病的發生,最好是水旱輪作。
(3)播種前、收獲后深翻地滅茬、清潔田園。播種前、收獲后深翻地滅茬可促使病株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收獲后及時清潔病株殘體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減少菌源。
(4)大壟栽培。采取大壟栽培有助于加強田間排澇,降低田間濕度。選用田塊應排灌方便,達到雨停無積水,開好排水溝,以降低地下水位,是預防大豆羞萎病的重要措施。
(5)測土配方施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有利于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減輕病害發生程度。
(6)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早播、早培土、及時中耕培土;高溫干旱時科學灌水,通過提高田間濕度降低灰飛虱、蚜蟲傳毒;通過精耕細作、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控制和阻斷病菌傳播途徑。
2、化學防治
(1)種子處理。預防種子帶菌和苗期害蟲用200倍液40%福爾馬林浸種30分鐘,晾干播種或用70%多福合劑按種子重量0.5%拌種,或用35%多克福種衣劑700ml+2.5%適樂時100ml拌種75~95kg。
(2)田間噴施藥劑。苗期預防: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噴施,或40%氟硅唑乳油20ml+45%咪鮮胺水乳劑125ml/hm2,或3%甲霜霉靈水劑100ml+30%多菌靈懸浮劑200ml/hm2噴施阻斷害蟲傳毒及傳菌途徑;發病初期:43%戊唑醇懸浮劑50ml+25%咪鮮胺水乳劑250ml/hm2,或40%氟硅唑乳油30毫升+45%咪鮮胺水乳劑250ml/hm2噴施,或在結莢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防治。
(作者單位:164035黑龍江省建設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