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杰 肖蕭 金宇 李登陸
石漠化(Rockydesertification),主要指我國西南地區碳酸鹽巖發育的喀斯特地貌上所發生的,人為干擾與自然環境綜合作用的土地極端退化現象,是當前我國兩大生態環境問題“南石北沙”中的“南石”問題,被環境學家稱為“地球癌癥”。作為西南巖溶地區腹心地帶和長江、珠江兩江上游的畢節市,由于其土地石漠化的不斷加劇和貧困落后互為因果,因此畢節市石漠化問題在巖溶山區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畢節市石漠化治理工作,在維護兩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十·一五”期間,國家啟動了100個石漠化治理試點縣,畢節市8個縣(區)全部納入,并安排專項資金,探索畢節市石漠化治理模式,2011年,全市所有縣(區)全部列入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自此,畢節市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在國家、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縣的積極配合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石漠化步入治理快車道。
一、畢節市石漠化治理現狀
一是資金投入大,據不完全統計,從2008年以來,至2018年,10年間畢節市石漠化治理獲得中央累計投資達7.58億元,加上省、市的資金配套和支持,平均每年超億元的資金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二是治理面積大,十年來,全市規劃治理石漠化面積達1531.99平方公里,直接為項目區森林覆蓋率貢獻20個百分點,同時對治理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三是重視程度大,為推動畢節市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順利開展,市級層面成立一個副縣級的管理機構——畢節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同時各縣(區)成立相應的副科級的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專門從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
二、畢節市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做法
2008年至2018年,畢節市石漠化治理先后經歷了3年試點工程階段、5年重點縣治理階段和“十三五”調減治理重點縣3個階段,在此期間,畢節市所有縣(區)都一直被列為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重點區域,按照國家治理石漠化土地50萬元/平方千米的投資標準,以石漠化地區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單元,圍繞林業、畜牧、水利三大措施,綜合采取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包括封山育林、營建防護林、營建經濟林、營建薪炭林及開展林下種植,草地建設及草食畜牧業發展,包括人工種草、草地提質增效、棚圈建設、購買飼草機械及建設青貯窖等,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建設,包括坡改梯、建設生產道路、開展河道整治、排灌溝渠建設等三大工程建設內容,同時在體制機制創新,強化科技支撐,總結提煉模式等方面出發,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
1、活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體制和機制
畢節市石漠化治理從投入保障機制、產業成長機制、科技保障機制、工程建設機制、工程監理和監測評估機制等一系列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創新和活化了束縛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體制和機制,帶動了畢節市石漠化綜合治理事業的健康發展。
2、確立了林草植被恢復優先的石漠化治理思路
“缺水少土少綠”是石漠化的基本特征。林草植被既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又能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通過恢復林草植被,能逐步在石漠化地區形成穩定的森林群落,發揮森林植被保水、固土、涵養水源、改良土壤的作用,逐步改善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條件。恢復林草植被既是石漠化治理的目的,又是石漠化治理的手段,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從根本上遏制石漠化的治理思路。一是大力推進封山育林。畢節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惡劣,土層貧瘠淺薄,但降水量充沛、雨熱同季,植被種類豐富,雖然封山育林措施的林草植被恢復周期相對較長,但投資少、易操作、效果明顯,恢復的森林植被群落穩定性也較好。二是大力實施人工造林,加快林草植被恢復。通過推廣應用容器育苗造林、雨季造林、保水劑蘸根造林等適用技術,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恢復森林植被,提高治理成效。
3、總結提煉符合畢節實際的石漠化防治技術路徑和模式
畢節堅持寓生態建設于經濟開發之中,以生態建設促進經濟開發,通過經濟開發加快生態建設,實現生態建設與綠色產業開發和扶貧的有機結合,綜合施策推進石漠化防治工作。通過產業化綜合協調發展、合股經營、企業自主投資經營、干部職工領辦、能人帶動、部門扶持等多種經營方式,圍繞生態與經濟的結合在石漠化治理工程實踐中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技術路徑和模式探索,形成了封山育林與人促修復主導型模式、植被恢復與特色產業主導型模式、巖溶景觀資源開發與生態旅游主導型模式、水土保持與基本農田建設主導型模式、石漠化草地建設與生態畜牧業主導型模式等石漠化治理技術模式。
4、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科學技術對提高石漠化防治成效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在治理實踐中,必須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注重實效,切實將科技保障貫穿于石漠化綜合防治的全過程。一是落實科研支撐單位,大力組織開展科技攻關。二是在石漠化防治中大力推廣應用現有的成熟技術、治理模式與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三是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訓。四是在工程實施中選擇治理成效突出的小流域,加強總結分析,積累成功經驗,樹立推廣治理典型。五是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監測和治理評價體系,及時對工程建設進展及成效做出客觀評價,指導后續年度工程的有效開展,避免、減少和校正工程建設的盲目性、隨意性。
石漠化治理工作中,人地、林糧、林草、保護與發展等兩難選擇矛盾交織。為此,畢節市一方面推廣應用現有的成熟技術、治理模式與科研成果,吸收轉化了石灰巖山地植被恢復造林技術、容器育苗造林、雨季造林、保水劑蘸根造林、地膜覆蓋造林等植被恢復技術措施;另一方面,積極加強了與貴州師范大學、貴州大學林學院及市級科研機構的合作,針對不同類型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組織開展科技攻關,探索新的治理技術措施和治理模式,提高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含量。先后爭取了科技部“喀斯特高原退化生態系統(石漠化)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和“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課題在畢節石漠化治理工程區協作實施。
5、積蓄多方力量釋放治理合力
一是把石漠化治理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石漠化地區人多地少、土地貧瘠,人地矛盾突出,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石漠化治理的根本宗旨是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此,畢節市積極探索多種生態產業發展經營模式,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產業化發展。二是把石漠化治理與其他生態工程相結合。石漠化治理任重道遠,單靠國家投資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畢節市拓寬治理思路,積極整合“三江源”生態保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綠色通道建設、天然林資源保護、造林補貼,以及農業部門實施的精品水果、茶園,扶貧部門實施的產業化扶貧,水利部門實施的基本農田建設,畜牧部門實施的生態畜牧業建設等項目推進石漠化治理,形成多部門、多投資、多措施、高效益的“三多一高”石漠化治理格局。三是把石漠化治理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畢節市緊緊圍繞“治石、興林、富民”這個中心,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把石漠化治理措施和農民脫貧增收致富相結合,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林下產業和草地生態畜牧業,促進石漠化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四是把石漠化治理與深化改革相結合。畢節市緊緊圍繞“完善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三大制度,推進林權制度、國有林場、營林體制、林業執法四項改革,建立生態紅線保護、資產負債審計、資源有償使用、國家公園管理、林業產業扶持五項機制”的深化林業改革思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工作,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帶動、公司擔保授信、農戶互換等模式,建立石漠化土地流轉機制,由合作社、企業、大戶流轉石漠化土地發展規模種養殖業,不斷創新石漠化治理建設、管理、投融資等機制,用改革的力量更快、更好地推進石漠化治理。
總之,2018年,畢節市戶籍人口密度已高達341.8人/平方千米,遠遠高于全國、西部和貴州省的人口密度,控制試驗區人口的過快增長,大力提高人口素質,是推進和鞏固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從正確定位生態修復優先的治理思路和健全、完善有效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兩方面出發,從根本上找到一條適宜畢節試驗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的出路,進而達到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統籌發展,以保住現有石漠化治理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1.551700貴州省畢節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2.551700貴州省畢節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