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劉春生
文章詳細闡述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成立背景,目前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蜜源植物現狀和發展東北黑蜂蜜源植物的必要性。結合近年來東北黑蜂蜜源植物的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解決思路。
一、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成立背景
1918年,旅俄漢民鄒兆云攜15桶蜜蜂進入饒河,由于饒河縣地處中俄邊境,地域寬闊,人煙稀少,交通閉塞,閉鎖的環境成為與外地隔離的天然屏障,森林資源非常豐富,豐富的天然蜜粉源植物為東北黑蜂的形成和繁衍提供了良好基礎。
1979年,在全國養蜂大會上,專家組對饒河飼養的黑蜂正式定名為“東北黑蜂”。當時全國約2000群純種東北黑蜂僅存于饒河縣境內。為進一步加強對東北黑蜂種質資源的保護,原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馬德鳳副所長致信原黑龍江省省委書記楊易辰,竭誠希望黑龍江省盡早建立東北黑蜂省級自然保護區,加大對我國獨有的優良地方蜂種的保護力度。在原黑龍江省農業廳楊俊武處長、原牡丹江農校韓行舟副校長等一批著名的蜂業專家的支持幫助下,經饒河縣政府和馬忠杰等人的共同努力,1980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以黑政辦發[1980]85號文件批準饒河、虎林、寶清三縣為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并明文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一律不準將保護區外的蜂群帶入保護區,保護區內出境的也不準再運回保護區。為純化保護區的東北黑蜂良種,不論哪個單位經營的異種蜂群,都要更換為東北黑蜂,并經營好東北黑蜂原種場。加強保護區內蜜粉源植物資源保護,要把椴樹列為珍貴保護樹種。1982年成立了東北黑蜂監察站,1986年成立饒河縣養蜂服務中心,隸屬縣農業局,成為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行使東北黑蜂監察站職能,開展清除、堵截異雜種蜂群工作。
1997年12月8日,國務院以國函[1997]109號文件《關于發布蘆芽山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審定發布,建立黑龍江省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北黑蜂保護步入了科學化、規范化保護階段。饒河東北黑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1365平方公里(東經132°52′14″—134°20′16″北緯46°19′44″—47°45′26″),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4965平方公里,緩沖區面積6400平方公里。2008年農業部發布1058號公告,將該區列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區。區內蜂群以由建區前的0.8萬群,發展到現在約4.8萬群,專業養蜂戶達800余戶,從業人員5000余人。
饒河縣地處黑龍江省東部,地理位置是北緯46°36′22″47°34′30″;東經133°07′26″-134°20′16″。是東以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為界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東北以瓦盆窯河為界與撫遠縣相毗鄰;北以別拉洪河為界與同江市相鄰;西北以撓力河為界與富錦相依;西以里七里沁河為界與寶清縣相靠;南以外七里沁河為界同虎林市接壤。饒河縣總面積6765平方公里,森林總面積34.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3150.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1%。饒河境內是國家級東北黑蜂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饒河人養蜂有著悠久的歷史,蜂蜜及蜂產品收入是林區職工、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饒河東北黑蜂產業更是饒河縣產縣主導的綠色發展產業。
二、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蜜源植物現狀
保護區內植物達1050種,其中,經濟植物資源370種,包括藥用植物、食用植物、纖維植物、蜜粉源植物、油料植物、芳香植物等。蜜粉源植物近100種,其中:喬木有椴樹、黃檗、茶條槭、柳樹等,灌木有胡枝子、榛子、毛榛子等,草本植物有毛水蘇、小葉章、大薊、柳葉繡線菊等。在蜜粉源植物中,楊柳科、毛茛科、傘形科、豆科、菊科等分布種類較多。椴樹科等雖分布種類少,但其分布廣泛,植株流蜜量較高,蜜粉源儲量大,是保護區蜜粉源植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保護區椴樹成、過熟齡產蜜林木約55萬株,幼、中齡林木嚴重不足,草本野生毛水蘇蜜源植物基本絕跡。
三、建設饒河東北黑蜂保護區蜜源植物必要性
科學測算,東北黑蜂保護區內載蜂量完全能達到10萬群的規模,現蜜源植物的總量嚴重不足。饒河境內完達山支脈那丹哈達嶺由西向東北縱貫全境,地貌形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為主。多以天然次生林為主,多年采伐和不合理的利用等,單位林地內蓄積量低,林分質量差,郁閉度偏低,加之林區沿林緣和大佳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中河邊有許多需草原濕地。發展壯大東北黑蜂保護區蜜源植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四、存在的問題
縣政府在縣革命老區促進會調研報告建議下從2015年開始每年撥??钸M行東北黑蜂保護區蜜源植物椴樹和毛水蘇的種苗繁育和栽植,現總規模約1.5萬畝。從調查、總結和評估分析來看存在以下問題:
1、沒有按照造林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規劃設計造林地塊。使所栽植的椴樹大部分在郁閉度偏大的林間栽植,生長弱,保存率偏低。
2、預算經費不足,無法按造林規程從苗木培育、整地、栽植、撫育、病蟲害防治嚴格進行科學培育和管理,另外存在著多年形成的重造林輕管理的思想。
3、造林機制單一,樹種偏少,年增量較小,發展緩慢。
五、建議
1、因地制宜,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設計,嚴格按照造林規程要求和程序,認真組織實施。堅決克服重造輕管的思想,建檔立卡。成立專班,嚴格檢查驗收,持續跟蹤問效。
2、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省級部門的投入,多渠道整合林業造林綠化等生態修復資金側重用于蜜源植物的建設。
3、從苗木源頭抓起,加強蜜源植物苗木規范和生產,如以森川林場為基地,高投入高標準建設。
4、科學布局,基地引領示范帶動;多品種喬、灌、草相結合,改進樹種配制和栽植方式,與殘破林地修復、林果經濟發展、北藥種植、濕地恢復、美麗鄉村建設及森林康養生態旅游規劃相結合,統籌縣域地方、森工和農墾互動,全縣一盤棋。
5、引進技術,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實驗椴樹嫁接新技術,促進椴樹提前開花流蜜。
(作者單位:155700黑龍江省饒河縣國營森川林場;155700黑龍江省饒河縣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