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禮

小鐘最近一段時間心情很不爽,妻子一直與他鬧矛盾。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小鐘照顧家庭太少,每天要加班到深夜才能回家,即使雙休日也經常被單位一個電話叫走,不能陪伴妻子和孩子。原來,小鐘是所在科室的筆桿子,各類計劃、總結、文件、領導講話稿等都是他一人捉刀。不僅如此,他還負責單位的共青團工作、網站管理、網頁更新維護、H5頁面制作以及內刊編輯等,雖然他只是一名宣傳干事,可他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白+黑”“5+2”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前一段時間, “996”工作制被炒得沸沸揚揚,但對于小鐘來講,“996”已經是一種奢望了,在他的工作時間表上,“896”“796”甚至“897”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有時候中間的那個“9”還會被“10”或“11”所代替。
小鐘為何如此辛苦?據了解,小鐘工作熱情高,做事認真嚴謹,業務能力強,領導十分賞識他,把工作交給他做心里感到踏實。再者,他們科室里的其他人員,都是“叔叔級”“阿姨級”,只有小鐘是“小字輩”。于是就導致了“這項工作目前找不到合適的人來負責,你就能者多勞,暫時把它承擔起來吧!”“這個總結材料李姐已經寫了好幾天了,但還是不太滿意,后天就要上報了,這兩天你加加班,幫著弄一下。”
……
在這種情況下,小鐘這個“快人”只能任人“鞭打”卻無還手之力。
“鞭打快人”的工作安排與人才使用方式在很多單位甚至成了一種文化。這種會干、愿干就多干,不會干、不想干就少干的“鞭打快人”現象,極易造成各崗位之間忙的忙、閑的閑,干的干、看的看,大家苦樂不均,進而挫傷肯干者、能干者的工作熱情,影響隊伍整體積極性的發揮。
“鞭打快人”,看起來是能夠快速解決眼前亟待處理的問題,完成緊急的工作任務,保證工作跟上節拍,但從長遠看,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辦法,其弊端很多。
其一,“快人”的工作速度再快,其時間與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分身有術”。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工作那么多,工作量那么大,遇到困難就寄希望于少數“快人”來解決,肯定令人難以招架,必定會在時間、質量上受到影響。
其二,讓“快人”快馬加鞭超負荷勞動,最終必會將“快人”拖垮,這是對“快人”缺乏有效保護的殺雞取卵式的用人方式,不利于持續發揮“快人”的聰明才智。統計資料表明,當今的年輕人社會壓力和工作壓力日益增大,我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已遠超日本,排在世界第一位。這種現象的存在,除了“快人”自我鞭打的內因之外,單位和領導的“鞭打”也是重要外因。
其三,“快人”的能力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也需要通過學習、培訓來充電提升,他們的時間完全被占用,每天被具體工作纏身,不利于學習進步,久而久之“快人”也會江郎才盡。比如,某企業一名數控機床的技術能手蔡師傅,每年完成的工作量都比同崗位其他人員高出許多,而且質量一流。為此,企業一遇到技術精度高、時間緊的業務,總是安排蔡師傅去完成。蔡師傅每天泡在車間,根本沒有時間參加新業務、新技術的學習培訓。后來,企業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大規模更新提升,引進了機器人生產流水線,生產方向也進行了調整,而蔡師傅因為沒有及時參加機器人生產流水線的業務技術培訓,根本適應不了新的生產工藝技術。
其四,“慢人”長期得不到擔當重任、實踐磨礪的機會,就會使他們越來越慢,自己也會自暴自棄,最終變成“閑人”“廢人”,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其五,長期“鞭打快人”容易造成干得多錯得多,干得少出錯少,多干者受批評,少干者得安逸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迫使“快人”自動向“慢人”靠攏。
之所以存在“鞭打快人”的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崗位分工不明,職責不清。存在崗位職責交叉、重疊、盲區,給少數人提供了推諉扯皮的理由與空間,許多工作只能由領導臨時指派人員去執行,愿意攬事的就多做一點,不愿意付出的就少做一點,造成難做的工作、緊急的工作無人愿意去承擔。
●管理者的工作方法簡單粗暴。聽話的、能干的、安排起來順手的人員,就盯著他們多干事情;不聽話的、能力差的,安排工作時就盡量回避他們,圖個輕松省心。
●績效考核不嚴格。干多干少、干好干壞沒有明顯區別,“快人”與“慢人”在待遇上差別不大,造成組織內各崗位人員的工作激情不高。
●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急需的、關鍵的崗位高端人才捉襟見肘,沒有合適的人才;輔助崗位、一般崗位的低層次勞動力人滿為患,使組織內部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為了保證工作高效運行,管理者只得狠心“鞭打”那些能夠派上用場的“快人”。
●人才培養缺乏長遠規劃與計劃。缺乏可行的培養辦法,沒能盡快彌補人才“短板”,讓“慢人”快速提高起來。總是讓“快人”擔當“救火隊員”,造成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后勁不足。
●領導者工作不規范。好用的人就多用、多親近,不好用的人就少用、少親近,由此造成組織內部“跟人”“站隊”的反常現象越來越突出,弱化了領導者的公信力與團隊的向心力。
“鞭打快人”既容易挫傷“快人”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激發“慢人”的工作熱情,更不利于凝聚組織的向心力、歸屬感與戰斗力,必須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打通高素質人才的入口。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一個組織中人人都能獨當一面,也就不存在“鞭打快人”現象了。因此,必須打通高素質人才的入口,建立科學規范、公開民主的招聘選拔與崗位任用機制,防止由庸才招聘選拔與聘用任命更平庸的人員,造成人員越來越多,而人才越來越少。招聘選拔與崗位任用要堅持上下之間、左右之間的廣泛參與,也可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以避免用人者出于私人目的而任用能力低下者的現象。

●著力團隊文化建設。要注重加強人文關懷,營造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良好環境。既要呵護“快人”,不讓他們被繁重的工作壓彎了腰,也要熱情鼓勵“慢人”,提振他們做好工作的信心與熱情。日常工作中,要堅持“五湖四海”原則,不在組織內劃線設圈,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
●強化學習型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學習型組織建設規劃與目標,完善實施辦法,將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理念融入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常態化開展學習培訓、競賽比武,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保證全員的業務技能跟上形勢發展的步伐,人人都能成為“快人”。
●強化績效考核和崗位職責落實。要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運行機制,細化考核實施辦法,對各單元、各崗位工作進行定期考核,按照績效實現情況嚴格兌現獎懲;把每一個人的能力貢獻與崗位任用、先進評比、職位晉升、進修深造等關聯。建立完善崗位責任制,從領導到管理,從監督到執行,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工作有制度,有標準。
●優化人員分工。加強崗位描述,對于組織內的每一個崗位,都要確定具體的用人標準,諸如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專業方向、技能等級、職稱層級、計算機水平、外語要求、任職經歷等,避免崗位用人不對路、不適合而影響職能的發揮。同時,也為干部員工發出明確的崗位任職條件信號,引導組織內部成員圍繞自己的崗位奮斗目標去創造條件,促進“人往高處走。”要加強對組織內人才情況的調查摸底,通過崗位試用、民主測評、考核鑒定、個人評價等途徑,摸清每一個人的能力水平、特長愛好,從而針對實際把合適的人用到合適的崗位上去,優化勞動組織,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既要避免浪費和埋沒人才,也要避免人崗不適的錯位現象,讓 “慢人”在合適的崗位上轉化為“快人”,切實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加快人才培養。建立積極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制度。對于一定級別的領導者、重要崗位的管理者,在其績效考核中要賦予人才培養的相應任務與職責;要針對組織的目標任務和當前的人才隊伍現狀,在充分調研、廣泛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制訂人才培養規劃與計劃,通過內部培訓、送外進修、導師帶徒、外部引進、掛職鍛煉、輪崗見習、與兄弟單位聯合培養等立體化措施,著力強化適應性、前瞻性和儲備性培訓,持續改善人才隊伍結構,保證各專業、各崗位人才始終適應組織發展要求,為事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證,從而在管理上遠離“鞭打快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