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不同的產業結構會給經濟增長造成不同的影響,當然經濟增長的速度不同,那么各個增速下的產業結構顯然會存在不同的發展需求。為了實現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勢在必行。長期均衡關系是存在于中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之間的,產業結構變動的重要因素就是經濟增長,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將對經濟增長有帶動的作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我國當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但二者之間的比例并不協調,所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更重要的是對第三產業的支持,是實現當前形勢下我國經濟可持續、平穩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一、緒論
(1)問題的提出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目前研究的熱點話題,也是世界各個國家在經濟增長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必要步驟。在我國發展經濟的進程下,經濟增速、優化的總量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者密切相關。國家經濟快速、穩定的發展關鍵在于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框架的制訂。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各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總量增長的過程中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動,而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推動了本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指出,經濟結構是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因素之一。但是由于中國的產業結構與西方經濟模型的假設及前提不匹配,還存在其他方面的差異,所以直接使用西方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理論是違背中國的國情的。近年來,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已經引起學者的關注,開始采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各種問題,形成了廣泛的研究文獻。國內大多數學者達成一致:更改合理的產業結構將會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但仍然需要經濟學體系分析論證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我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1)我國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我國第一產業的增速并不快,相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實現了快速的發展,而我國第三產業突破了原有的單一的發展格局,轉變為集商貿、餐飲、金融以及咨詢行業為一體的多元化發展。與此同時,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所占的比例降低了很多,第二產業就業人數雖然有所增長,但并不很多,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于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到2017年底,從我國三次產業結構的產值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90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709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7.3%;第三產業增加值34547億元,占 GDP的比重為47.9%。表明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最大,我國的產業結構正在優化升級。但是通過觀察發達國家GDP的構成,我們可以發現其構成比例是這樣的:第一產業占GDP的比例少于5%,第二產業通常少于30%,第三產業占GDP的比例是最大的,甚至超過了65%。顯而易見的是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產業結構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去調整和優化。
(2)我國經濟增長的現狀分析
很長時期里,我們都將消費、投資和出口作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是事實上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是來自供給邊的“三大發動機”,即所謂的結構優化、要素升級以及制度變革。這幾年以來,國家在全面改革、戰略轉型、推動創新戰略方面給與了極大的支持,這個現象反映了推動經濟發展增長因素的結構已經在改變的路上。
三、結論與對策
根據我國實際情況,為了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我提出以下對策:
(1)協調好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合理規劃、協調三次產業的發展
我國各地區要利用各自優勢,改變農業生產的傳統模式,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增強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第二產業作為我國當前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除了發揮其原有的優勢,同時也需要改變產業組織與產業結構的傳統形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運用現代高新科技,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此外,還要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以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為支撐,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2)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產業對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第三產業有利于增強農業生產的后勁,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發展第三產業,首先要增加教育支出、提高素質培訓的有機結合,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營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最后要抓好第二產業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淼.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影響關系研究--基于京、津、滬、渝四個直轄市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15):260-263
[2]陳鋒.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遷關系的實證研究評述[J].新西部(理論版),2013(10):55-56
[3]范亞琦.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商貿,2015(2):135-137
[4]張琳莉.我國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4(12):93-93
作者簡介:李娜(1995-),女,甘肅省,碩士研究生,新疆大學,830000,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