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銀行貸款融資成了許多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重要途徑,但由于自身條件不滿足貸款要求或監管不足等原因,部分企業會通過虛增資產、隱藏負債、提高利潤等手段粉飾報表,“騙取”貸款。本文從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層面,分析了商業銀行對于虛假報表的產生原因和識別方法,以期望對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做出一定的貢獻。
關鍵詞:信貸業務;信用風險管理;財務報表分析;虛假財務報表
一、問題的提出
在商業領域,融資是企業和銀行不可忽略的話題,資金流動是區域經濟和金融發展的源動力,在這資金的交易過程中,雙方的財務無疑是各方關注的重點,目前我國存在著企業通過對財務報表造假,如虛增資產,弱化負債部分;虛增銷售收入,夸大生產、銷售規模,提高利潤;利用關聯交易、虛擬資產,調節利潤等手段來獲取貸款,企業的經營風險和破產風險無形中轉嫁到銀行,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風險,可能造成的不良貸款規模的擴大,違背了銀行對于信貸資產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的要求。
從改革開放開始到如今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起步較晚,缺乏經驗,在管理體制、經營方式方面還有所欠缺,尤其是信貸決策方面。報表是商業銀行了解目標企業及價值客戶的關鍵媒介,報表所呈現的信息也是基于《企業會計準則》的核算范圍內企業所需要呈報出的信息。銀行審貸人員在判斷申請企業是否達到貸款標準時,極大程度上是依賴企業所提供的財務報表,會通過測算企業的各項財務比率,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情況,評估企業未來是否具有償還債務的能力,而審貸人員的決策結果的正誤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所提供的報表質量。
二、信貸業務現狀
近五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不斷擴大,銀行的不良貸款份額也在不斷加大,通過整理近五年我國銀監會官網發布的《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中的不良貸款一項,見表1,通過計算我國商業銀行年末不良貸款余額增長率:2014年不良貸款增長率0.42;2015年不良貸款增長率0.51;2016年不良貸款增長率0.19;2017年不良貸款增長率0.13。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來看,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的規模與日俱增,商業銀行對于不良貸款的風險管理和重視程度也是越來越關注,但是不可置否的是商業銀行的會計技術手段的相對落后,依然使得對于不良貸款所帶來的財務損失和潛在的財務壓力相當的巨大,而且對于絕大多數商業銀行而言,這種趨勢將成為一種常態。
商業銀行通過抵押、質押和擔保等方式,向借款人提供一定額度的資金,到期日收回利息和本金,扣除相應成本后獲得利潤。時至今日,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資產以及主要的收益來源便是信貸業務,因此,商業銀行如果想要保持良好的經營模式,就不僅僅是需要對已發生的各種風險提出相應政策,更要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質量并不能令人滿意,在資本市場這樣一個大染缸之下,短期的逐利行為大大增加了市場本身的風險,金融機構不能夠較好地把關資金安全性,那么整個微觀風險的轉嫁和增加將會產生龐大的資金泡沫,而信貸是風險產生的根源性因素,信貸風險的管理基礎就是信貸決策的制定。
三、虛假報表的產生原因分析
企業制度的不完善和企業融資的強烈愿望。企業用人制度不完善,沒有設置專門的報表審核和監督部門,或缺少專業審計人員,企業內部自身無法做到會計核算、賬表審查,
雖然本身沒有“騙貸”的意圖,但在其貸款過程中提供的財務報表漏洞百出,影響信貸決策。部分“問題企業”在面對經營情況較差、營業虧損和自身信用等級不足,達不到放貸要求的情況時,為實現擴大資金的目的,編造虛假報表,獲得貸款融資。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的業務收入來源絕大部分依賴其貸款。貸款是商業銀行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家商業銀行如何彰顯其市場地位和市場的影響力,也務必需要發展其貸款客戶,而對于價值客戶所做的管理,就顯得尤為的重要。銀行的監管和懲罰措施不到位。銀行在前期的審查和中期的監管上,沒有堅持始終如一的謹慎態度,在發現有造假行為的企業時,不予授信或停止發放貸款,沒有嚴厲的懲罰措施,使企業有僥幸心理。
會計制和會計準則的缺陷。由于會計政策在某些方面,如成本計算、存貨減值準備等,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該行業的政策,在按照會計準則編制會計報表時,就會利用權責發生制的弊端和準則的靈活性,選擇有利于自己的編制方式,即所謂的盈余管理,粉飾報表。財務會計人員依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從事財務的核算工作,那么在現有的盈余管理空間之下,可操縱的范圍非常之大,那么在虛假呈報和認為調節之間并沒有天然鴻溝的情況之下,這種不真實的信息將會更加泛濫。
四、報表識別的方法
目前,商業銀行間的市場競爭不斷加劇,銀行在保障信貸資金流動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前提下,需要培養自己的客戶群,獲得穩定的資金投入來源,壯大資金實力,因此需要銀行對企業客戶的經營情況能夠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企業財務報表作為反映企業經營情況最直觀、最有效的途徑,向包括銀行在內的外界展現出了自己雄厚實力,建立良好形象,同樣,能夠使銀行從這些信息中篩選出信用好、有發展前景、風險小的優質企業,提供資金。企業財務報表分析有助于銀行及時發現不良貸款,是識別并防范風險的必要手段。經營狀況較差的企業有時為了獲得融資,會編制虛假報表,以騙取銀行貸款,這部分也就會形成銀行的不良貸款,影響銀行的放款能力,進一步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和社會危機。部分破產企業形成的債務逃避、轉嫁,也會給銀行造成大量損失。而銀行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的識別與分析,可以及時發現隱藏風險,盡早防范,做出相應對策。
我國商業銀行在審查企業報表是否符合貸款要求時,會通過各自的系統測算財務比率是否達到標準,因此,企業報表造假也會圍繞相關會計科目進行粉飾,以求符合要求。各類商業銀行在對于報表進行分析和解讀時,雖然各有側重,不會完全相同,但是對于分析的比率指標基本上大同小異,通過對主流的三大報表進行交叉分解和分析,詳細解讀企業的盈利性和償債能力是報表解讀的重點。
五、虛假信息的判別
第一,通過會計核對,將科目之間的關聯性進行聯系。根據會計科目間的對應關系或因果關系以及各個報表之間的鉤稽關系,通過加減運算及相應調整,驗證各科目、各報表之間數據的一致性與平衡性。核對的主要內容包括賬證核對、賬賬核對、賬實核對、賬表核對和表表核對。
第二,利用審計程序來嚴審會計資料。根據會計核算組織程序的先后順序對會計資料進行檢查的一種方法即從原始憑證開始,依次審查記賬憑證、明細賬、總賬、會計報表及其他相關會計資料。逆查法正好是與順查法的審查順序相反。這種方法有助于調查企業是否存在虛增資產(如虛構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虛增利潤(如虛擬經濟業務)或虛增現金流的行為。
第三,追蹤關鍵信息。在發現財務報表存在造假嫌疑時,審查人員可以根據會計資料及企業所在行業經營活動的內在規律,依照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進行追蹤,找出企業具體的造假業務的過程,作為假賬依據。該方法適用于識別企業間的關聯交易、母子公司交易造假、資產和債務重組等。
參考文獻
[1]章征明.如何審計企業虛假財務報表[J].審計與理財,2011(3):28-30
[2]方治.淺析國內外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造假手段[J].財經界,2016(24):177
[3]張瑩,魯曉.企業財務報表粉飾問題及防范措施[J].時代金融,2016(02):160+165
[4]鄭沖.信貸業務欺詐風險管理研究[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6(6):44-47
作者簡介:徐文思,1984.06,女,漢族,湖北襄陽市人,講師,碩士,單位:武漢工商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