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代理成本從現代企業制度出現以后就存在于其身邊,給現代企業的順利前行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在進一步研究公司代理成本時發現,在那些轉變經濟體制的國家里的表現相對獨特,兼具了英美等國與股權集中型國家的特色。本文認為股權集中程度和代理成本異向變化。
關鍵詞:股權代理成本;股權集中度;監督成本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及各項鼓勵政策的實施,各企業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與此同時,企業面臨的生產壓力也逐漸增大。所以,若想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我們必須要擁有一個專業水平超高的經營者,其綜合素質越高企業的發展也就越好。經營者必須在引導投資者積極地為本公司投資方面下功夫,必須把全部精力放在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盈利水平方面。此外,那些掌握了現代化管理理念的企業所有者,會以豐厚的薪資來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讓自己從繁瑣的管理事務中抽離出來。此種管理模式有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并且還能夠實現所有及經營者共贏的目標。需要指出的是,所有權及經營權的分離也會產生某些負面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代理成本問題。
當所有及經營權徹底分離后,企業所有者即股東希望企業管理人以追求豐厚的經濟效益為奮斗目標。但是管理人本身并不是企業的股東,或持股占比非常少,其并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終極目標,其看重的是企業的管理水平。在此種條件下,代理成本問題就出現了。
根據國內外學者在股權結構對股權代理成本影響研究方面的文獻綜述中可以看出,有專家指出,股權集中度能夠對代理成本產生抑制作用(如龔晶等,2004;宋力等,2005;劉建偉,2005;高雷等,2007),而有的學者卻認為股權集中度并不能降低股權代理成本(曾慶生、陳信元,2006;肖作平、陳德勝,2006);除上述爭論外,學術界對于領導層持股、債務融資等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問題也未達成一定共識。這提示我們,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因素問題具有較廣闊的探究空間,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二、股權集中度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分析
股權集中度是用于衡量股東在全部股東中分布情況的概念,習慣做法是采用占有最多股份的股東所掌握的股份來表示。股權集中度越高,大股東越有動力監督代理人,對應的,公司的代理成本就會得到有力的抑制;反之,股權集中
度越低,中小股東要獲得更大的監督權力,必須增加資金投
入額,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對這些中小股東而言,投資所獲取的利益通常比成本還要低,這嚴重打擊了股東的積極性,使得其不再愿意關注該公司的發展。
股權集中度即為所有者持有股份的集中程度。股權越是集中,就代表著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大股東就會更加關注對管理人員的監督。原因在于股權集中后,大股東的利益和企業整體利益水平之間的關聯更為緊密。為了保障個人利益,大股東會在監督方面付出更多努力,以期消除管理人員的機會主義和“在職消費”行為,鞏固管理人員心中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理念。
從某種程度來看,監督具有公共性。股東掌握的股份越少,就越吝嗇監督成本。公司整體利益提高,中小股東獲利并沒有明顯的提升,他們不愿意從有限的利益中拿出一部分放在對管理層的監督上。根據上述理論分析,筆者假設股權集中度和代理成本異向變化。
實際上,股權集中度越高,大股東就越能控制企業決策,因此其很容易利用權力來挪用公司的資產,損害中小股東的經濟利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掏空”行為),考慮到這些問題,筆者假設股權集中度和第二類代理成本異向變化。
股權結構是股東所持的各種股份在公司總股份中的占比情況,所有權結構和公司的治理機制密切相關,具體而言,其對于公司的運營監管、兼并收購、代理權競爭等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公司所有權構成通常有股權高度集中(容易產生絕對控股股東)、高度分散(無法產生控股股東)、相對集中(容易產生相對控股股東)等形式。一旦公司股權過于分散,運營者的激勵及監督體系通常比較脆弱,而接管體系通常比較嚴謹。這是因為股權結構分散的情況下,中小股東將面臨較高的監督成本,這無疑挫傷了其積極性,“搭便車”的想法致使中小股東無力監督公司的生產情況,無力要求公司更換經營者,無法限制其權力。在信息不對等的條件下,經營者占據了絕對優勢,其做出的任何決策都會對中小股東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股權結構處于分散狀態下時卻有利于收購活動的開展,收購者很容易就會實現交易,雖說股東能夠反對某些收購方案,但卻無力阻止那些惡意的收購活動。可通過兼并的模式變更經營者。若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也就是說公司具有絕對控股股東,這種情況下容易凸顯經營者的激勵及監督作用,然而相對的兼并管理及代理權競爭機制的作用在無形當中就被削弱了。大股東對于公司的運營發展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因為監督所帶來的利益遠遠高于其自身的付出,所以其會積極主動地監督經營者的管理活動,且這些大股東對于公司的資產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因此其有實力對經營者展開監督。但是,過分集中的股權結構對于兼并工作的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倘若大股東堅決抵制并購的話,會大大提高并購方的交易成本,這顯然不利于并購交易順利進行。此外,公司董事長等領導人一般都代表著大股東的利益,小股東很難撼動其地位,這使得小股東在爭奪代理權時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在相對控股這一股權結構形式下,運營激勵及并購等問題都變得異常復雜。相較于控股股東,其通常會采取某些激勵政策來監督經營者的生產活動,但代理人或股東本人照樣會想方設法來侵占他人的合法財產,并以此為資金支撐來開展某種經濟活動——該活動有利于其自身發展但會損壞公司的利益。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股權集中程度和代理成本異向變化。
三、建議
在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由于缺乏相應的鼓勵致使各成員對公司的發展情況不聞不問。可見,我們必須改革這種落后的組織模式,建設短期及長期的激勵制度。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董事,都要將業績和薪酬掛鉤,同時將更多的股票用于期權激勵,將董事的剩余索取權和操控權完美地融合起來。如此一來,各董事不但會關注公司的眼前利益,還會考慮其長遠利益所在,同時主動承擔監督領導層的責任,進而形成以董事的利益及公司發展掛鉤的良好激勵體系,持續優化董事會構成,創設更多獨立董事,提高董事會自我處理相關事宜的能力。如果大多數董事和大股東間有物質利益方面的聯系,那其就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獨立性大打折扣。考慮到外部獨立董事和企業內部人士之間不存在利益關聯,他們的行事更加客觀和獨立,這對于監督來說是很有利的。
適當地減少大股東的持股占比,且相關監督機構應積極地監督審查公司的各種交易。若監督機構能有效增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則大股東機會主義便能獲得良好控制。當下,大股東在侵吞其他股東的利益時通常會采取隱秘的行為,如其依托開展看似透明的資產注入、定向配發、豐厚回扣等關聯交易,于無形當中侵吞了公司的財產,因此監督機構一定要積極地應對大股東的關聯交易問題。此外,監督機構還需擴大自身的監督范圍,把公司的注冊資金來源、訂單合同關系、大股東人脈關系網絡等納入到監督工作當中去,排查那些和大股東存在著關聯交易的行動人的各種情況,積極地查證大股東的關聯人。
參考文獻
[1]史淑霞,股權結構對股權代理成本影響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5-52
[2]王鑫.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研究[D]金融公司,2014.12-16
[3]曾慶生,萬華林.上市降低了國有企業的股權代理成本嗎? [J].財經研究,2013.2:37-45
[4]胡翠磊.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研究[D].工商管理學院,2013
[5]唐躍軍,謝仍明.股份流動性、股權制衡機制與現金股利的隧道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06.2:120-128
[6]楊玉鳳,王火欣,曹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代理成本相關性研究.審計研究,2010(1):82-89
作者簡介:郝潔(1989—),女,漢族,陜西省咸陽市,助教,碩士,西藏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政府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