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開放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與政策搭配。基于“丁伯根法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和“DD-AA”模型框架,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開放經濟條件下實現特定經濟目標的相關政策搭配的有效性。接著本文利用中國2003-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VECM模型,實證分析貨幣政策沖擊和財政政策沖擊對內外均衡目標中的國際收支平衡目標的影響。脈沖響應分析結果表明,一單位財政政策沖擊將減少國際收支差額,但是一單位的貨幣政策沖擊將增加我國的國際收支差額。
關鍵詞:開放經濟;內外均衡;財政政策;貨幣政策;VECM模型
一、引言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各國經濟的之間的聯系日益謹密。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不僅僅取決于國內環境的變化,也深受國際經濟發展情況影響。如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得我國不少企業接連倒閉。為應對該次危機出臺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給經濟注入了巨大流動性,緩解了經濟一時的衰退,也遺留了不少后遺癥。在當今各國之間關系逐漸緊密的環境下,研究開放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與政策搭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已有文獻中缺乏利用我國實際經濟數據分析開放經濟中內外均衡目標和政策搭配的研究。僅有的文獻中,陳小五(2013)基于人民幣國際化立場,分析了人民幣國際化起步階段、中間階段和成熟階段的內外均衡目標變化和主要差異。更多的文獻側重于研究資本賬戶開放(姜波克和朱云高,2004)或匯率均衡(徐家杰,2010)。本文基于“丁伯根法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和“DD-AA”模型框架,從理論上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實現特定經濟目標的相關政策搭配的有效性。接著本文利用中國2003-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VECM模型,實證分析貨幣政策沖擊和財政政策沖擊對內外均衡目標中的國際收支平衡目標的影響。脈沖響應分析結果表明,一單位財政政策沖擊將減少國際收支差額,但是一單位的貨幣政策沖擊將增加我國的國際收支差額。
二、開放經濟條件下內外均衡理論基礎
(1)“丁伯根”法則
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Tinbergen,1969)指出,為了實現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的目標,要把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結合在一起,指出要實現N個政策目標,則至少需要N個獨立的有效政策工具。只要政府可以操縱的政策工具,或者說,政府能夠施加作用的外部變量在數量上少于政策調控意圖達到的目標種類,那么全部目標的同時實現就不可能發生。
丁伯根認為制定經濟政策的步驟是,首先對經濟政策追求實現的政策目標進行準確定位,然后確定在既定目標實現中可選擇的政策工具,最后,以政策目標為因變量、政策工具為自變量構建經濟模型,證明能使某一福利函數達到最大值的工具變量。因此,丁伯根原則的基本結論是,若決策者要實現N個政策,則必須至少有N個線性無關的政策工具進行搭配。
(2)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框架下的開放經濟內外雙均衡
美國經濟學家蒙代爾(Mundell)和弗萊明(Flemming),提出蒙代爾-弗萊明模型。通過該模型,他們發現,通過用貨幣政策調節外部均衡,財政政策調節內部均衡的方法更有利于實現內外均衡。
IS-LM-BP模型描述了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內外雙均衡,其中,商品市場均衡曲線(IS曲線)與貨幣市場均衡曲線(LM曲線)的交點對應的便是開放經濟內部均衡點,而代表國際收支均衡的BP曲線上任何一點均是外部均衡點,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同時實現時,H條曲線相交于E點,E對應的產出和利率即為開放經濟內外雙均衡時的產出水平和利率水平。一般而言,上述三條曲線相交于一點并保持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即在IS-LM-BP分析框架下,開放經濟實現內外雙均衡常常是不現實的,經濟失衡的現象將長期存在。(3)DD-AA模型框架下的開放經濟內外雙均衡
在研究匯率的變動時,克魯格曼(Krugman,2002)提出了DD-AA模型,該模型包含了以下曲線:一是描述商品市場均衡的DD曲線,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描述利率與產出關系的IS曲線不同,DD曲線刻畫的是匯率與產出之間的關系,一般可簡單表示為一條往右上方傾向的直線;二是描述資產市場均衡的AA曲線,即外匯市場與貨幣市場均衡時產出與匯率的姐合。當DD曲線與AA曲線相交時,開放經濟即實現了內外雙均衡,交點對應著均衡匯率E*和均衡產出Y*。
三、內外均衡目標與政策搭配的實證分析
(1)模型:時間序列VECM模型
實證分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變化對內外均衡目標中——國際收支均衡目標的影響。本文將通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沖擊對國際收支均衡的影響。本文建立的VECM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 數矩陣, 為隨機誤差項, 為誤差修正項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其系數向量 反映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的調整速度,解釋變量差分項的系數反映各變量的短期波動對被解釋變量的短期變化的影響。
(2)變量與數據
由于實證分析部分主要目的在于分析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沖擊對國際收支平衡目標實現的影響,所以需要代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國際收支平衡的指標。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這里以財政支出(億元)作為財政政策的代理變量,在VECM模型中取對數處理,記為(lnczzc);以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率作為貨幣政策代理變量(m2gr);以國際資本和金融項目收支差額(貸-借,億元)作為國際收支平衡的代理變量,取對數記為(lngjsz)。
數據時間跨度2003-2016共14年,來源于國家統計局,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顯示lnczzc觀測變量14個,均值8.6749,標準差0.7008,最小值7.3650,最大值9.7534;lngjsz觀測變量14個,均值11.2331,標準差0.6954,最小值10.1125,最大值12.1430;m2gr觀測變量14個,均值8.6749,標準差0.7008,最小值7.3650,最大值9.7534。
(3)實證結果分析
在進行VECM模型分析前,首先需要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和協整分析,以避免偽回歸結果。采用Augment-Dickey-Fuller檢驗方法對三個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三個變量原始數據都接受擁有一階單位根的原假設,但是差分一階后的變量都拒絕了有單位根的原假設。可見三個變量都是I(1)過程。
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三個變量都屬于同階單整過程,因此可對原始變量進行協整檢驗。
從下表跡統計值一列可以看出,協整檢驗結果表明,三個變量之間存在1階協整關系。
圖1給出了三個變量脈沖響應分析圖形。可以看出,脈沖響應分析結果表明,一單位財政政策的沖擊會減少國際收支差額,而一單位正向的貨幣政策沖擊會減少國際收支差額。換言之,財政支出的增加,也就是財政擴張,最終將導致國際收支差額減少。M2增長率上升,貨幣擴張,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國際收支差額增大。
四、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主要分析開放經濟的內外均衡目標與政策搭配。基于“丁伯根法則”、“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和“DD-AA”模型框架,本文從理論上分析了開放經濟條件下實現特定經濟目標的相關政策搭配的有效性。接著本文利用中國2003-2016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VECM模型,實證分析貨幣政策沖擊和財政政策沖擊對內外均衡目標中的國際收支平衡目標的影響。脈沖響應分析結果表明,一單位財政政策沖擊將減少國際收支差額,但是一單位的貨幣政策沖擊將增加我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因此,在深化改革開放過程中,貨幣政策的制定時需要注意與財政政策之間的搭配,才能更有利于國際收支平衡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陳小五.人民幣國際化條件下的內外均衡目標[J].財政研究,2013(2):13-16
[2]姜波克、朱云高.資本賬戶開放研究:一種基于內外均衡的分析框架[J].國際金融研究,2004(4):12-19
[3]徐家杰.均衡匯率新思維:一個內外均衡條件下的購買力平價模型及其應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9):67-81
[4]Timbergen.J.,1952.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policy[M].Amsterdam:North Holland
[5]Mundell,Robert.A.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cience.29(4):475–485
[6]Fleming,J.Marcus 1962."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R].IMF Staff Papers.
[7]Krugman,P.,1991.Has the Adjustment Process Worked[M].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Washington D.C
作者簡介:張敏(1995-),女,漢族,廣東茂名,碩士研究生,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方向:宏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