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淑珍
摘 要: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投資者的投資選擇更加多元化,購買基金進行資產優化也成了不少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首選。特別是在當前的宏觀經濟低迷,投資手段缺乏,居民保值增值意愿強烈的背景下,基金似乎給投資者新的希望,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不同的基金產品。自證券投資基金開始試點以來,國家也出臺了一些列的稅收優惠來促進基金的發展,較為人所熟知的是買賣基金暫免征印花稅、企業所得稅等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將社會資金吸引到基金市場的作用,對于優化我國金融結構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基金;稅收政策;增值稅
一、基金的概念及其優勢
基金是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設立的資金,該資金分成若干份(基金單位),每個投資者可以購買其中一部分,并享有相應部分的權利。基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常見的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有信托投資基金等。一般我們所說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
基金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對于其他投資具有明顯優勢。
首先,基金的最低投資額低,手續費用低,投資者不必占用大量的資金進行投資,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購買基金,例如支付寶接入的天弘基金,基本沒有投資門檻和手續費。另外,基金能夠把眾多投資者零散的資金通過各種方式地匯集起來,發揮資金的規模效應,從而提高投資者的收益。其次,基金實行專家管理制度,通過把基金交由專業的投資機構和經驗豐富的管理人進行運作,實現資產的增值。再次,基金獨立托管和嚴格托管,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其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制衡機制對投資者的利益提供了重要的保護。最后,基金還能分散風險,把資金投資于多種證券,實現資產組合的多元化。基金之所以能夠分散風險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放大資金使單個投資者面臨的風險減少,二是投資標的一般具有互補性,部分投資虧損,另外一部分投資可能盈利。
既然基金有這么多優勢,大部分國家還是十分鼓勵投資者進行基金投資的,出臺了許多基金稅收優惠政策。
二、基金的稅收政策
基金的稅收主要為增值稅、印花稅和所得稅。
所得稅包括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對于企業而言,企業所得稅的征收與企業法律身份密切相關;基金的所得稅征收同樣與其法律身份有關。公司型基金具有法人的資格,因此其所得收益必須繳納企業所得稅,多數國家對于公司型基金也是要征稅的。契約型基金由于其并不是一家公司,沒有獨立法人資格,一般不用繳納企業所得稅,如日本、韓國等對這類基金就不征稅。
我國的法律為鼓勵證券投資基金發展,制定了稅收優惠。企業閑余資金投資于金融商品時,按稅法規定需繳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是一般納稅人的話增值稅率為6%,而財稅〔2008〕1號規定“對證券投資基金從證券市場中取得的收入,包括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股權的股息、紅利收入,債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對投資者從證券投資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對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運用基金買賣股票、債券的差價收入,暫不征收企業所得稅。”
根據財稅〔2016〕140號“《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財稅〔2016〕36號)第一條第(5)項第1點所稱“保本收益、報酬、資金占用費、補償金”,是指合同中明確承諾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資收益。金融商品持有期間(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屬于利息或利息性質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稅。”“納稅人購入基金、信托、理財產品等各類資產管理產品持有至到期,不屬于《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財稅〔2016〕36號)第一條第(5)項第4點所稱的金融商品轉讓。故納稅人無需繳納增值稅與所得稅,達到一定的節稅目的。若企業運用基金購買的是外匯、非貨物期貨和其他金融商品等金融商品,簽訂非保本協議的話,根據財稅〔2017〕56號規定“資管產品管理人(以下稱管理人)運營資管產品過程中發生的增值稅應稅行為(以下稱資管產品運營業務),暫適用簡易計稅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本人認為企業只需繳納基金公司代扣代繳的3%增值稅。
所以基金具有節稅或者避稅的功能。
個人所得稅方面,需要區分具體情況對基金進行征稅。個人投資者從基金中獲得的收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買賣的價差收益;另一種是分紅收益。對于第一種收益,目前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收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屬于征稅范圍,因此該類收益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證券投資基金從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按照規定計征個人所得稅。
一是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內(含1個月)的,其股息紅利所得全額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二是持股期限在1個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暫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三是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暫減按25%計入應納稅所得額。上述所得統一適用20%的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
不過該類稅收在上市公司或發債企業向基金分紅派息時已經扣繳,因此當基金向個人投資者分配時,不必再繳。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投資者誤以為證券投資基金的分工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原因。
三、基金稅收政策的合理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包括國企、私企、集體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其他組織。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在組織形式上屬于契約型,因此它不應屬于企業類,那是否可以歸屬到“其他組織”呢?《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其他組織”為,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依法注冊、登記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顯然基金并不屬于企業所得稅的課征對象。所以,我國契約型基金不被征收企業所得稅具有合理性。
雖然中國的基金稅收政策有一定合理性,但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稅收優惠規則制定過于籠統和寬泛。其次,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都不規范。再次,相應的稅收政策進展較慢,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最后,缺乏清晰的監管框架。
參考文獻
[1]李璐.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稅收政策要點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8(35):100-103
[2]高金平.契約型證券投資基金稅收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17(09):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