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推動了就業機會增加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本文通過一些數據調查,研究移動支付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發現,移動支付顯著提高了工商業項目的經營績效,移動支付使得家庭經營績效顯著提高。 異質性分析表明,移動支付對相對落后地區家庭的經營績效的正向影響更大,顯著提高了日常消費行業與微型企業的經營績效。 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企業經營規模較小,致使他們創業成本相對較高、更易受到信貸約束,因而對這些地區和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關鍵詞:移動支付;經營績效;成本
一、引言
移動支付與高鐵、共享單車、網購被并稱為新時代四大發明,這四項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如今,在大部分的日常交易場景,都可以看到移動支付的身影,移動支付與工商業經營活動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依托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移動支付,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拓展了金融服務的范圍(謝平等,2014)。例如,憑借移動支付使用所產生的信用積分,創業者可以獲得螞蟻借唄、微粒貸等提供的小額借貸服務。這類小額借貸審核手續簡單、不需要提供抵押物,節省了創業者為獲取銀行貸款而付出的成本,可以減輕家庭受到的金融約束,從而對經營績效產生了促進作用。此外,互聯網作為交流溝通的有效媒介,提供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渠道,有助于發掘和把握更多商機,本文研究了移動支付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移動支付對微型企業和日常消費行業的企業經營績效影響更為顯著。
二、文獻綜述
目前尚未有文獻直接給出新型支付方式可以降低成本的證據,但國外學者已經論證了ATM 、銀行卡等支付工具的出現對持有現金成本和居民持幣行為的影響。 Humphrey et al.(2001)認為電子貨幣的成本僅為紙幣支付的 1/2 — 1/3 ,推廣電子支付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福利;使用者對支付方式的定價十分敏感,紙質貨幣和電子貨幣不同的使用成本會對使用者的支付工具選擇行為產生影響。移動支付和電子貨幣具有網絡規模效應,使得移動支付體現出低交易成本優勢,減少了人們對現金貨幣的需求。新型支付方式還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消費。 如果前一期的消費使得消費者財富立即減少,則會降低消費者下一期的消費意愿,銀行卡等新型支付工具通過降低支付的透明度,促進了消費(Soman,2001;Soman,2003)。 移動支付提供了多種支付渠道,其使用的便利性和消費者“心理賬戶”效應可能導致非計劃購買和負債的增加(王曉彥和胡德寶,2017)。
移動支付為電子商務、線上交易提供了可能,而線上交易的發展,更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創業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其商品或服務銷往世界各地,擁有更為廣泛的客戶資源。 創業者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形成集群效應,互通有無,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此外,移動支付提高了交易雙方的支付效率,提高了消費者支付和經營者收款的便利程度,節約了雙方交
易成本(包括銀行柜臺等待時間、往返銀行時間及費用、跨行取款手續費、收取假幣、現金被搶劫偷盜的風險以及為防范這些風險而付出的成本等)。 成本的降低、支付效率的改善,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和產品的銷量。從廠商理論的角度出發,在原有交易規模上,成本的降低使得經營績效提高。故本文提出:
假說:移動支付可以提高創業項目經營績效。
三、模型與變量
(1)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Probit 模型估計移動支付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模型設定如下:
Entrepre * =αPayment+βX+ε
Entrepre=1(Entrepre *>0)
其中,隨機誤差項ε~N(0,σ2);Entrepre * 表示潛變量; Entrepre 表示家庭是否經營工商業項目,
經營為1,否則為0。Payment表示移動支付,如果家庭擁有移動支付工具則為1,否則為0。X表示控制變量。進一步地,為了估計移動支付對工商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構建
performence=αPayment+βZ+μ
其中,performence表示工商業經營績效,分別用營業收入和盈利水平來衡量。Z是控制變量,μ是隨機誤差項
(2)移動支付與經營績效
移動支付的出現,給人們的支付行為帶來了極大的改變,電子貨幣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紙質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 移動支付為消費者提供了支付的便利,在未隨身攜帶現金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有可能選擇能夠使用移動支付進行付款的商家消費。 此外,移動支付也節約了商家的交易成本,使得商家不再需要承擔銀行柜臺等待時間、往返銀行時間及費用、跨行取款手續費、現金被搶劫偷盜的風險以及為防范這些風險而付出的成本等。 從迎合消費者支付習慣和節約商家成本這兩個角度看,移動支付的使用可以提高工商業項目的經營績效。
根據probit分析報告了移動支付對創業家庭經營績效影響的估計結果。因變量為營業收入和凈利潤。 估計中移動支付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因此,以是否擁有智能手機作為工具變量,進行了兩階段工具變量估計。第(2)、(4)列DWH檢驗結果分別在 10%和 1%的水平上拒絕了移動支付不存在內生性的假設,說明其具有內生性。在兩階段工具變量估計中,一階段估計 F 值分別為62.46、49.72,大于經驗值 16.38;t 值分別為12.86、10.61,故拒絕了弱工具變量假設。在控制戶主特征變量、家庭特征變量、家庭社會網絡變量、地區商業氛圍、工商業經營項目特征后,移動支付的估計系數分別為 0.87和 1.05,分別在 10%和 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移動支付提高了企業的的營業收入和盈利水平,促進了經營績效的提高。從控制變量看,戶主為男性對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有正向影響。戶主已婚和家庭規模與營業收入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家庭不健康人數和有房則均會有顯著負向影響。 家庭工商業外資產、參與項目時投資、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都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四、結論與建議
基于數據的分析,本文研究了移動支付對家庭創業決策和經營績效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移動支付通過降低成本、緩解信貸約束,顯著提高了工商業項目的經營績效。
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在2017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大會暨第十一屆中國中小企業節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指出:“當前中小微企業占中國企業數量的 99%,完成了 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 80%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然而小微企業在初創期因資金薄弱、規模有限,往往較 為脆弱,需要政府予以扶持。各級政府應積極為小微企業的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水、電、辦公用房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減輕小微企業負擔;落實稅收政策優惠,對于符合創新創業政策的企業,適當減輕其稅務負擔;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鼓勵金融機構向有發展前景的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在合規范疇內,鼓勵雙方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避免因信貸約束限制小微企業發展。積極“招才引智”,鼓勵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走進小微企業,為其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和管理經驗;完善小微企業行業監管,建立行業自律機制,保證小微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彥,胡德寶.移動支付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不同支付方式的比較[J].消費經濟
[2]沈志漁,周小虎.社會資本對創業的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9(4)
[3]李雪蓮,馬雙,鄧翔.公務員家庭、創業與尋租動機[J].經濟研究,2015(5):89-103
[4]劉常勇.創業管理的12堂課[M].中國臺灣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2
[5]帥青紅.電子支付與結算[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5
[6]蔣劍勇,創業氛圍、社會網絡和農民創業意向[J].中國農村觀察,2012
作者簡介:賀龍海(1996-),男,漢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天津師范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微觀金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