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電子商務公司是A公司,A公司作為行業龍頭引領著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本文選取A公司作為分析對象,對A公司的盈利模式進行了分析,并探討其盈利邏輯,同時對我國電商企業盈利模式創新和發展方向進行了思考,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電子商務;盈利模式;A公司
科技革命促進了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電子商務得到不斷發展。在此背景在,A公司快速發展,成為了電商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其盈利模式及主營業務盈利邏輯值得探討。
目前比較認可的盈利模式基本要素可分為盈利點、利潤對象、利潤源、利潤杠桿和利潤屏障五要素,盈利模式的核心是為企業創造價值和保持利潤長久穩定。
一、A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根據A公司的盈利點可以將其盈利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采用會員收費,增值業務費的形式,作為中介為交易雙方提供信息。并根據貿易對象將客戶分為誠信通會員為國內貿易服務,中國供應商為國外客戶服務。在此階段,積累了大量注冊用戶。在第二階段,主要通過電商網站交易提成和廣告增值實現盈利。在第三階段,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領域,開發了部分小額貸款平臺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隨著技術進步,A公司也在金融科技領域加大投入,以期實現新的盈利突破。
A公司的盈利對象上至國內外的大小商戶,小至每一個人。由于其的創始人的遠視性,使A公司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電商平臺市場份額,互聯網平臺的企業基數積累不容小覷。
毋庸置疑,A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就是它的電商平臺,電商平臺聚集了大量的商戶和個人,以其作為媒介進行廣告營銷,并且通過獲取交易傭金、收取會員費,進行增值服務等方式盈利。
二、A公司的盈利發展方向
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這些名詞出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企劃書中,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各大電子商務公司開始依靠數據挖掘背后蘊含的商業價值。
A公司作為我國電商行業的龍頭企業,是通過互聯網起家的,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云計算就是A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它將成為未來新的盈利增長來源。“云計算”與傳統的IT服務不同,它并不需要企業大量投入硬件設施,而且它更為靈活、及時、高效。A公司積累了大量的注冊客戶,并握有中國最大的電商交易平臺數據,A公司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探尋消費者的需求,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對其進行有效推薦。例如我們在加入購物車后就會看到類似于“猜你喜歡”的推薦信息。大數據不僅可以促使A公司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有利于零售業務的發展,同時也幫助A公司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金融,向金融領域進軍。A公司可以運用自己所擁有的消費者、商戶數據的信息資源優勢,更便捷地對客戶的消費記錄對其信用水平作出評價,并據此進行發放貸款。或者可以通過與銀行合作,通過各種信用評分系統的運用,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為中小企業緩解融資難等。
A公司應在物流、金融、媒體等方面投入實現全面發展。早期的A公司并沒有自己的物流系統,因此相對于以物流作為主打的其他電商相比,客戶體驗度相對較低。據此,A公司在2013年已經同順豐、復星集團等共同投資創建菜鳥網絡,菜鳥網絡實現了倉儲物流和供應鏈等多方資源的整合,并運用云計算技術,建立基于淘寶天貓交易信息、物流信息的實時大數據平臺,將數據共享給供應商和商戶。
三、A公司盈利模式總結
目前,A公司的盈利方式已經非常成熟,它的運營模式穩定,收入來源也較為固定。早期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大量擴張用戶,以用戶為核心,增加了大量客戶存量,并通過提升其技術和服務吸引中外商戶。在建立了廣泛的客戶群后,開始借助初期的中外客戶群創造利潤,也就是通過廣告投入獲利,與此同時,A公司具有前瞻性,不斷在科技開發領域進行投資,堅持技術水平提升和服務研發,使其在多年來的激烈競爭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份額。
縱觀A公司近幾年來的表現,主營業務依然集中在電商零售等領域,雖然也順應信息科技的發展,在云計算方面進行了開發創新,但是成效并不顯著。因此,從長遠來看,A公司除了主營的電商產業外,還應結合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在零售物流、金融以及文化娛樂等領域進行業務拓展創新。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其在金融科技業務領域的收入提升,這才是A公司的盈利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互聯網企業的盈利模式日新月異,也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保持市場份額和足夠的市場競爭力。深刻準確的定位客戶需求,為其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才是電子商務公司的發展方向和公司立于不敗之地的長久之策。
參考文獻
[1]李靜.B2C電子商務企業盈利模式研究——以亞馬遜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7(20):63-67.
[2]鄧義成.互聯網公司盈利模式對我國物流在線平臺構建的啟示——以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為例[J].物流科技,2015,38(12):132-135.
[3]張文杰,羅韻軒.基于大數據的電商企業盈利模式分析——以京東為例[J].新會計,2017(11):33-37.
作者簡介:李東月(1995—),女,碩士在讀,沈陽理工大學,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