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輝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增加,企業為了保持發展良好態勢,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與控制工作,對影響企業健康發展的風險因素進行管理控制,利用合理的內部控制工作措施來促進企業的管理效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發展的障礙。本文介紹了企業內部管理的內涵與現實意義,分析了現階段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務管理;內部控制;企業管理
一、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概述
(1)內部控制定義與目標
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企業應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明確崗位責任,規范管理流程,利用各崗位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協作的關系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2)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度的重要意義
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其實施的主體不僅包括企業的管理層,也包含企業的所有員工,只有充分認識到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作用才能實現企業的整體價值。其重要意義在于:
1.有助于推動企業基礎目標的實現
第一,促進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當今社會有的企業管理部門制度不健全,企業應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狀況的管理制度,實行權責分離制度,權利不可過于統一,也不可過于分散。企業設立的各個業務部門之間應該協調工作,共同促進企業發展。
第二,保障企業資產安全。完整完善的會計記賬制度可以有效避免資金流動風險,實行帳財分離制度,帳實核準制度,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尤其對資產的審計,做到每一筆賬心中有數,以一筆賬落到實處,
第三,維護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實行外部審計制度,向外部審計人員提供真實準確的財務報告數據,為保證會計報告的連續完整性,不得經常更換提供報告的會計事務所,不得要求會計人員簽署違背客觀真實性的虛假報告,要保證做到向公司外部投資者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財務報告。
2.有助于提高企業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
內部控制制度對一個企業的經營發展尤其重要,好的內部控制體系就像潤滑劑,可以加快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內部控制體系的不健全可能會導致企業分工不明確,信息間傳遞與溝通不及時,內部監督不夠全面,會導致干起工作來手忙腳亂,工作效率差,不能起到提高經營效率的效果。
3.有助于實現企業發展戰略
促進企業發展戰略作為內部控制的終極目標,是每個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企業在設立發展戰略目標時應主要建立業務發展戰略目標和人才培養戰略目標,業務作為企業的經濟來源命脈,對公司的經營發展有指路燈的作用,人才培養戰略同樣應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目標,優秀的人才會給企業帶來創收的業績,只要是對公司發展有利的要素,都應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目標,成為內部控制的要素。
二、目前企業實施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內部控制環境存在問題
內部環境主要包括治理結構不夠優化,各職位之間牽制機制缺乏,職責機構設置不夠完整及權責分配不夠明確、內部審計機制獨立性缺乏、人力資源政策需要不斷完善、企業文化需要不斷提高等。
(2)風險評估體系不完善
風險評估未能及時識別,風險分析不到位,風險應對策略不全面等。當今世界千變萬化,許多企業只知道捋起袖子蒙頭干,只關心產量,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企業應當多關注企業外部的變化,積極應對,保住市場份額。
(3)內部控制活動執行不到位
內部控制活動執行不到位可能是企業疏于監管,企業應加強企業監管措施。與此同時,企業在控制活動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應對措施,如未能采取相應措施,未能將風險控制在可控制范圍內,可能會導致企業未能及時規避風險而導致企業發生決策失誤。
(4)內部信息與溝通不及時
公司崗位上的不合理以及崗位分工不明確可能會導致信息在傳遞與溝通中不及時,會導致工作中在信息的在銜接上會出現縫隙,會導致信息在傳遞時的不完整性。
(5)內部監督不到位
內部審計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立不獨立可能會導致企業疏于管理監督,經營者有可能會因為自身利益破壞所有者的權益,也可能為了規避自身風險而做出凈現值可能是大于零卻不投資的決策,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所有者權益價值。
三、 優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對策建議
(1)優化內控環境
企業應建立合理內部治理結構,企業應當依據 國家有關法律和企業章程,建立適合公司的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在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在職責權限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方面,形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和職位制衡機制。在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上,企業應當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和內控要求設置內部機構,明確職責劃分,將權力和責任落實到各個單位。建立內部審計機制要求企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加強內部審計工作,保證審計人員的客觀獨立性。在企業人力資源政策上,企業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人力資源政策,包括員工的聘用和解聘,薪酬與獎金,休假與輪崗等內容。此外,企業還將加強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作為公司軟實力,在公司整體發展中也很重要,企業應積極培養員工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公司責任感。
(2)加強風險評估
企業應設定風險評估機制,在企業出現風險時可以采取措施控制。風險都是伴隨著決策同時出現的,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可能給公司帶來經濟利益,又會帶來風險,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及時發現風險采取應對措施,企業既要識別內部風險又要識別企業外部風險,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固有風險的同時,重點分析剩余風險。常用的風險應對策略有:風險規避、風險承受、風險降低和風險分擔。企業應該主動回避、停止或退出某一風險高的商業活動或商業環境,雖然高風險伴隨著高回報,同時高風險也伴隨著巨大的損失。企業應該把投資風險控制在風險可控范圍內,通過比較投資風險大小,選擇風險小的項目進行投資這樣可以整體降低企業風險。此外,企業可以進行投資組合進行風險分散,風險小的投資可以分擔風險大的項目投資風險,將企業風險最小化。企業利用套期會計可以將風險降低,根據資本市場強勢有效市場理論投資者可以通過買進賣出金融衍生工具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3)增強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具體方式,企業應根據未來將要發生的風險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通常采取的措施有七種。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將不相容職務分別交給不同的人擔任,企業在設置內部控制系統時首先應確認哪些崗位和職務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確規定各個崗位的權利和責任;授權審批控制,企業在辦理各項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規定程序程序授權批準;會計系統控制,企業應當嚴格按照國家統一會計準則制定會計核算體系,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財產保護控制,企業應建立資產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對重要性資產實施重點管理,保證資產的安全性;預算控制,要求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實施全面計劃,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實現資產的收益最大化;運營分析制度要求企業建立運營情況分析制度,經理層應當綜合運用生產、購銷、投資、籌資、財務等方面的信息,通過因素分析、對比分析、趨勢分析等方法,定期開展運營情況分析,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績效考評控制要求企業制定出一整套績效考評制度,科學設置指標體系,對員工業績進行客觀評價,實施獎懲機制。另外,企業應當設置重大風險預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在出現特殊情況時,及時采取措施應對。
(4)完善信息與溝通
企業為確保信息傳遞及時,應開展信息與溝通制度。首先,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外部信息,企業應該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處理,處理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心;其次,信息在使用者和決策者之間傳遞,在信息溝通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并加以解決;另外,企業應當建立與內部經營管理相適應的信息系統,促進內部控制與信息系統相結合,使用信息系統的監督管理機制,避免人為操縱信息,在分享信息為企業帶來的好處之外,還需要加強對信息系統的維護;最后,加強企業的反舞弊機制,實施舉報投訴制度和舉報人保護制度。
(5)落實內部監督
企業應當制定內部控制監督機制,明確內部審計機構和其他內部機構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權限,規范內部監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內部監督分為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企業應當通過日常監督及時發現企業出現的問題,分析問題出現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對于重大發現,及時報告管理層開會議解決。企業應當在監督的基礎上,定期對內部控制進行自我評價,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根據出具的報告,對企業制定的內控內容進行修正改進。企業應要求經營者定期提交年度財務報告、中期財務報告,外聘會計事務所對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做出陳述,目的是為了保證所有者權益不受侵害。
參考文獻
[1]鄭博.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與效果[J].財會通訊,2007(12):58-59
[2]董樂.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J].現代經濟信息,2010(3)
[3]楊美玲.基于企業價值提升的內部控制建設的思考[D].東華大學,2014
[4]車偉紅.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及評價方法探究[J].納稅,2017(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