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東省經濟發展目前已進入中高速發展時期。本文以山東為主要研究范圍,通過對山東三次產業關系及產業結構變動的分析,研究其產業結構偏差,并針對山東的特殊性,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對緩解山東產業結構偏差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產業結構;對策建議
一、引言
從2011年到2017年,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從45429.2億元增長到72634.15億元。伴隨著經濟增長,山東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其變動具備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特點:三大產業的結構偏差以及各個產業的結構升級緩慢。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已經從10%下降到6%左右。第二產業增長速度減緩,是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山東省第三產業產值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的產值規模,成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山東省工業仍然是山東省各行業中產值規模最大的行業,與2011年相比,山東省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
二、山東省產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山東省通過不斷改善產業結構,促進多方面產業發展,使得山東省的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濟神話。山東省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率先突破萬元,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始終處于我國的排行前端。根據國家統計年鑒,2017年,山東省以72634.15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三,僅次于廣東省和江蘇省。
山東省產業門類較為齊全,大工業、大農業、大服務業的特點極為突出。2015年農業增加值居全國第一,農產品出口連續17年領跑全國;工業涵蓋了全部41個行業大類,主營業務收入居全國第一,輕工、化工、機械、冶金、紡織、電子信息6大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8.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4%。2016年三次產業構成為7.3:45.4:47.3,第三產業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真正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跨越轉變。
三、山東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和傳統產業比重較高,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雖已實現“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但這種結構是低水平的、不充分的。主營業務收入排在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為資源型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占比40%以上,相比之下廣東和江蘇兩省的第一大行業,均為計算機通信制造業。全國互聯網企業百強,山東僅2家,且排名都在60名之后。
山東省工業大而不強,規模居江蘇、廣東之后,排全國第三,產業利潤率僅6%,低于兩省近1個百分點,缺乏市場競爭力;高端產品占比不到30%;多數企業對智能化生產、網絡化運營、信息化管理等現代技術應用不足,產品質量不穩定,生產效率低。這些問題和不足,已成為制約全省第二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不加快解決,不僅會延緩全省工業轉型升級進程,還將影響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完成。
山東省服務業仍以交通、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行業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較慢。從能耗水平看,山東能源消耗占全國的9%,煤炭消費量占全國的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全國第一;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為0.57噸標準煤,高于廣東、江蘇等省份。
四、促進山東省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對策建議
山東應從產業結構角度入手,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構建深度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深入貫徹“敲開核桃、一業一策”思路,突出創新鏈引領、產業鏈延伸、財稅鏈回報“三鏈融合”。
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明確省、市、縣三級產業定位,制定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專項方案,集中抓好若干優勢突出、關聯度高、支撐力強的產業鏈。進一步強化分類施策,加速培植壯大新興產業,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支持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短板”產業縮小差距。對在產業層次等方面短板比較突出的行業,深入對比分析,分別制定專項方案,盡快縮小差距。定期分析主要行業的質量效益情況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防止形成新的“短板”。推進園區“二次創業”,完善各類開發區管理體制和基礎設施,提高產業集中度、關聯度和產出效益,大力培植“名片產業”,增創園區發展新優勢。
鼓勵發展服務型制造。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大力發展總集成和總承包、個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遠程在線運行維護等業態。培植第三方物流、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參考文獻
[1]庫茲涅茨.現代經濟增長:速度結構與擴展[M].北京經濟學院出社,1989
[2]錢納里.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3
[3]孫緒.長吉圖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4
[4]楊銳.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山東省休閑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
[5]劉晶.山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5(1):38-44
[6]潘振文.“十二五”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回顧與“十三五”展望[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6(Z1):50-54
[7]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31
作者簡介:劉慧(1994-),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碩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學,研究方向:流通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