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在課堂中,常常會有因某種原因而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這種障礙不僅阻礙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為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通過尋找適合他們的方法,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霾,走向陽光,走向充滿活力與能量的運動場,釋放童心,解放肢體,用活力與靈動渲染童年的底色。謝新榮老師的這篇《“私人定制”跳繩記》,就很好地詮釋了一位年輕體育教師如何通過“私人定制”適合學生的教育與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進而讓學生重拾信心,重回課堂。
一、選題適切,源于教學
教育教學案例源于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教學反思的一種表達形式。《“私人定制”跳繩記》就凸顯了這種特點。案例取材于作者的教學過程,關注教學中“學困生”群體,體現“確保每一名學生受益”的理念,選題適切。案例從發現問題到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再到反思提升,主題明確,結構合理,且過程流暢,邏輯嚴謹。
二、處理睿智,效果明顯
1.策略睿智,直抵童心。在本案例中,欣欣因跳繩能力滯后于其他學生而產生自卑心理,進而產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情緒。作者在發現這個情況后,用告訴學生學習跳繩的“秘訣”這一策略,直抵充滿好奇與新鮮感的童心,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學生進一步學習跳繩與提升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方法睿智,有針對性。在成功激發起學生學習跳繩的興趣之后,謝老師為欣欣“私人定制”了一套學習跳繩的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雙手搖斷繩,掌握搖繩方法;根據節奏快慢徒手模擬跳繩,提高身體協調性;跳斷繩增強學生信心,進而進行完整動作的練習;跳下端打結的繩以加快繩的落地速度,循序漸進,直至最后掌握完整動作。這一系列的操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困生”體驗了完整的動作過程以及學習過程,跨越了心理上的障礙。
三、建議與商榷
1.案例對象應具代表性。案例中對所關注的學生以“后進生”的身份表述欠妥,建議表述改為“學困生”為宜;文中過多強調了是同事的孩子,容易給人以“同事或熟人的孩子應該多關注”的錯覺,建議淡化。
2.轉化學生應該注意時機。案例中,教師采取了一系列的跳繩練習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提高跳繩能力。是在課中,還是在課后?如果是在課中,則其他學生的學習勢必受到影響,建議這類方法放到課外。
3.使用標題句式顯示案例描述脈絡。案例描述部分內容較多時建議每段前使用標題句式,如“落寞的身影”“久違的笑容”等以凸顯層次感,以使讀者對事件發生的過程一目了然,便于盡快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述的具體內容。